說到底,今後真正能吸引留學人員歸的,不是別的,是發展的機會。志願回
的留學人員,無論志向大小,大概都是爲了能有所作爲才回來。盡管歸
留學人員身上容易有一種自視過高的傾向,但考慮到中
目前普遍低下的教育程度,所有在
外正規大學裏受過訓練的人都可視爲某種“專業人才”。要知道,中
最多的是人口,最缺的是人才。
留學生回後面臨的所有問題實際上都是整個中
社會的問題。這一切只有隨著中
經濟的迅速發展才可能真正有所改變。商品經濟的發展將會創造更多的個人自由,從而使僵硬的社會
製進一步松動;同時,商業競爭必然會導致人才爭奪,從而使人才在社會上真正得到重視。只有到那時,留學人員回
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應該說,目前中
經濟發展的趨勢正向人們展現出這種前景。
不過,那將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許多歸留學生或許會白白地耗費掉自己的青春、才華和所學到的專業知識——這是目前大多數留學生害怕回
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麼,這一代留學生難道只能等待嗎?就留學本來的意義來說,留學生的使命是推動中的變化,而不是等待中
的變化。不然,他們的青春、才華和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可能會在海外以另一種方式
費掉。
讓我們再次回到容闳,他回後的經曆或許能給人一些啓示。
1855年夏天,容闳在廣東登岸,其後在那裏居住了六個月。就在這期間,他目睹了一場血淋淋的大屠殺。當時正值太平天起義,廣東亦有人起而響應,但立即遭到兩廣總督葉名琛的血腥鎮壓。僅在那一夏天,就有七萬多人慘遭屠殺,其中包括許多無辜之人。容闳的住所離刑場不遠,他後來在回憶錄裏記述了自己在那裏
眼看到的慘象:“場內血流成河。路兩旁到
都是無頭之屍,高高堆積,等著被運走去掩埋……因一時無
掩埋那麼多的屍
,屍
就一直暴露在烈日曝曬之下。盛夏溫度高達華氏90度,有時更高。半徑有兩千英尺之長的刑場內,充滿了有毒的氣味……”
面對這觸目驚心的景象,容闳內心深受刺激。滿清政府的暴行使他感到革命所具有的合理。他的同情之心完全轉向了太平天
,並說自己幾乎想立即起而響應,投身起義。
1859年秋天,容闳利用機會進入了江南一帶太平天控製區。他想
自接觸一下太平軍,看看他們是否代表著中
的新希望。在南京,容闳見到了洪秀全的胞弟洪仁[王幹]——當時太平天
陣營中最具現代知識和對外部世界最有了解的人物。容闳向他獻上了有關軍事、政治、經濟、教育的七條建議,並表示如果太平天
對這些建議有興趣的話,他願爲太平天
效力。幾天後,在被告知他的建議一時還無法實行的同時,容闳收到了一個小布包,打開一看,裏面是一個刻有他名字和一個“義”字的長方形木印。原來他已被封了一個四品爵位。這一切使容闳有些哭笑不得,也使得他懷疑起太平天
最終能否成功。
從個人角度來說,容闳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他帶著夢想回,並爲這些夢想的實現百折不撓地奮鬥了一生,最後卻看著自己所有的夢想一個個破滅。當然,這充滿悲劇
彩的人生顯然與容闳回
後爲自己選擇了一條特別艱難的道路有關。一個有趣的對比是,當年與容闳同船去美後來轉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學醫的黃寬,回
後,在南方行醫,一直過著安穩殷實的生活。
但是,從曆史角度來看,容闳並不是一個失敗者,因爲他畢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的曆史。他憑借個人的努力,推動並完成了中
近代史上兩件大事:一是爲中
引進了現代製造工業,即江南製造局的創辦;一是爲中
人打開了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門,即留學生的派遣。特別是後者,對中
近代曆史的發展方向有著極爲深遠的影響。
容闳說過,一個人要想做成一些事,必須是一個夢想者。但作爲一個夢想者,在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中,容闳同時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容闳是帶著改變中的夢想回
,但並沒幻想著在一夜之間奇迹般地改變中
。西方的教育使容闳具有強烈的務實精神,在他的夢想背後,是一項項具
的計劃:工廠設立、留學生派遣、銀行創辦、鐵路建設。他知道自己的夢想也許難以完全實現,但這些具
計劃的實施,會從根本上推動中
一點點地進步。
而且,容闳深知夢想並不可能仍以夢想的方式來實現。他身上沒有中傳統士大夫的“清流”習氣。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嘗試了種種方法,從經商一直到遊說。結識曾
藩可以說爲他提供了一個曆史
機會。容闳一生作出的兩大業績,都是在這位當時最有權勢而死後飽受爭議的曆史人物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
容闳回之初在廣東所目睹的屠殺場面,曾使他一度傾向革命,相信靠激烈的政治手段可以迅速改變中
社會的現狀。爲此,他對當時的太平天
寄予厚望。
但是,在探訪太平軍的南京之行後,容闳在對太平軍感到失望之余,對革命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說:“造反和革命在中向來不是一種新奇或稀罕的事情。中
曆史上至少有二十四個朝代,也就有那麼多的造反和革命。……革命僅僅意味著政府的易人,而沒有任何
製和原則上的改變。”
他進一步指出,中的許多革命,就像古埃及石像一樣,充滿了神秘的兩面
:一方面具有正義
,另一方面,又具有破壞
。而且,革命往往突然爆發,又突然消亡,在曆史上留不下什麼痕迹。太平天
就是一例。
出于這種認識,容闳更加堅信自己的留學教育計劃才是中日後複興的真正希望。他爲自己在革命之外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一個有意思的曆史現象是,在當年120名留美幼童中,幾乎沒有人參加後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他們大部分成爲專業人才,其中在鐵路、電信、礦業任工程師的有39人,在海軍中服役的有18人,外交部和其它政府部門任職的有15人,在教育、衛生界服務的有10人,在新聞界的有2人,在海關工作的有2人,另有7人經商。
日後,在人數最多的留美學生中,也少有人投身到後來一系列的政治革命中。他們大都成爲科學家、工程師、學者、教授。這些留學生作出的貢獻可以說爲今日中的進步奠定了最爲堅實的基礎。
一百多年來,中人被一個強
夢所纏繞。這個夢雖幾經破碎,卻從未因領袖的變換、政權的更替、政
的興衰和社會的巨變而破滅。爲了這個夢,一個民族不惜變法、造反、革命、內戰,嘗試了幾乎一切可以嘗試的手段;爲了這個夢,一代代人甘願毀家、赴難、流血、捐軀,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代價。
在這種種的努力中,包括著一代代留學生的派遣。
對中而言,派遣留學生從來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文化交流”,而是一個民族的忍辱負重、發憤圖強——這是今天的留學生仍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這想法是很中式的,聽起來好像留學生不但要肩負著曆史的重托,而且還必須充滿自我犧牲精神。不過,回顧一百多年來的曆史,也正是這種中
式的“愛
”支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使百年來因貧弱而飽受欺淩的中
終于在20世紀末葉看到了下一個世紀的曙光。
下一個世紀,中人也許會有新的觀念。不過,對于這一代留學生來說,他們必須面對這個時代。因此,遠遊之後,要緊的是趕回來種自己的園地。
《留學美國》全本在線閱讀完畢..
如果喜歡本書或本作者,您可以:
▷ 下載留學美國TXT全本
▷ 浏覽海外百感集其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