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30日,口試的日子。
候考場上,留學生們一個個顯得惴惴不安,從那坐立不安的神態中,從人們互相交談的話語中,從女孩子們精心打扮過的裝束中……
只要有一個考生從考場上出來,大家便不約而同的圍上去刨根問低。十個問百個問,不過就是一句話:“老師向你提什麽問題了?”而回答則各式各樣。記得有一個同學回答大家:“老師問我「你覺得日本的自動售貨機怎麽樣?」”于是引起一片大嘩。有的說,這種問題提得太古怪;有的則說,這種問題帶著某種含義……
而我,那時的心情反倒是平靜的,既無所謂的緊張,又無所謂的害怕。我彷佛覺得自己即將面臨的並不是一場考試,而是一次會面,一次關鍵的會面。我要抓住這次不可多得的機會,把自己長久以來一直考慮著的東西,追求著的東西,痛痛快快地向對方傾吐出來。這一切,不對他們說又對誰去說呢?此時此刻不說又待何時呢?
是的,我必須要告訴他們:我爲什麽要經過一次又一次奮鬥而踏上這片異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我靠辛辛苦苦的
力勞動勉強維持著最低
平的生活,究竟是爲了求索些什麽?我必須要告訴他們:曆史的責任,民族的責任和
家的責任是如何在壓迫著我的心,而中華民族的新的飛躍又是如何在激勵著我。我必須要告訴他們:衆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曾奪去了我們十幾年大好的青春歲月,如今的學習對我們來說是何等重要,而光
于我們又是何等地寶貴。此外,我還想告訴他們:研究中
幾千年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以及兩
文化的相互關系對于我來說是多麽有趣的事情。我還要告訴他們:中日文化的互相交流是曆史的
流(當然不只是文化),由于戰爭等原因而中斷了幾十年關系的兩
人民極需互相了解。不僅日本人民需要通過中
的文學作品了解中
,中
人民也同樣需要通過日本的文學作品了解日本。而我,則願意成爲這種相互交流中的一座小小橋梁……
這些話並不是靠幾個小時或幾天幾夜的冥思苦想得出來的,它們早就在我的中形成,伴隨了我一年又一年。說出這一切來,絕不是一件費力的事。需要仔細考慮的只是如何用正確漂亮的日語形式表達出來。
叫到我的名子了。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走進考場。
主考官是一位頭發斑白的老教授。他那慢節奏的講話,微帶笑意的眼光,都叫我覺得他不象一位考官而更象一位慈祥的老大爺。
“昨天的筆試,你的英文考得不好,知道嗎?”這便是老教授向我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
怎麽會不知道呢?昨天英文考“糊”了。滿滿四大頁的考題,要求只在短短的50分鍾內答完。題目又繞脖子。它針對一篇正文,提出一系列答案,要你來判斷孰是孰非。俗話說“臨陣磨槍不亮也光”。可面對這樣的試題,我那臨陣磨出來的槍卻實在有點兒玩不轉了。不過,這本來倒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所以倒並不氣餒。我相信,只要自己在整個考試過程中充分發揮本人的優勢,就足以彌補英文的失分。
隨著英文考試的話題,口試漸漸展開了。一個個提問接踵而來。有些是一般的--
“日本社會,日本人給你的印象是什麽?”
“你最感興趣的事是什麽?”……
有些則是專業的--
“你說說「在公園裏開的花」與「在公園裏種花」的「在」字有什麽區別?爲什麽使用的助詞不同?”
“你知道哪些明治時期的著名文學作品和作家?”……
而我,不管老教授問什麽問題,都盡可能地把我所想表述的東西加進去。尤其當問到我“爲什麽要出留學?”“爲什麽要放棄了從事了多年的音樂專業而改學文學?”“爲什麽想研究日本的文學?”時,我就象獲得了天賜良機一般,盡情抒發開來。從空海和尚的赴唐到鑒真和尚的東渡,從日本的漢字,漢文,漢詩到日本人的佛教,道教思想,從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文學先驅的赴日求學到中
30年代文學作品中的日本文學痕迹,從曆史上的多次日本侵華戰爭到兩
人民共同的永久友好願望……最後則是我個人的理想,希望,心情。
老教授一下十分專注地聽我把話說完。
“你的想法很好。”他說:“但是,似乎你還不很了解學習文學的艱苦。特別對于你這樣的外
人來說,需要跨越的障礙和鴻溝很多很多……不能沒有思想准備。不過,中
人向來是了不起的,而且你的決心看起來也很大。那麽我希望你上了學以後,要切實努力加油!”
聽了這話,我知道我已經手持勝券了。
走出考場,同學們照例也將我團團圍住,七嘴八:“你怎麽在裏面呆了這麽久,整整40分呢!都向你出什麽難題了?”
怎麽回答他們呢?我只覺得心裏有說不出的痛快。經過左一番右一番的艱辛奮鬥,那勝利的曙光總算出現了。
兩個星期以後,我接到了寄自東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信封裏,同時還附著另一張通知:“接到錄取通知書後,立即交納入學金十七萬元。兩周之內不交納入學金者,入學資格予以取消。”
日本的大學都有所謂“入學金”一說。一旦考上大學,馬上先得交上一筆錢,不交的話考上了也照樣不能上。而這筆錢與學費完全是兩碼事。我算了算,這筆入學金再加上第一年的學費,我馬上就得拿出七十多萬日元來。
于是,一條新的,更爲艱苦的道路展現在我的眼前。
《日本留學一千天》第十八章 求學篇--考試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十九章 尋”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