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何厚铧家族傳>8、商海覓得生死交

《何厚铧家族傳》8、商海覓得生死交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gu東以何善衡爲主,何賢被推爲銀號的經理。那一年他正值19歲的“黃金時代”。自那以後,三位年輕人同舟共濟,成了生死之交的好友,直至後來這三位都成了金融巨子,腰纏萬貫,而何賢更是一顆閃爍光芒的新星。

  合gu經營銀號,可以說使何賢嶄露頭角,充分表現了他做生意的天賦。何賢不像現在的華爾街金融巨子們,讀過哈佛大學的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之類,一套套理論武裝著頭腦。何賢靠的是直覺和經驗,十三行附近的幾家茶樓,都是銀號老板和經紀人聚會的場所。有時,年紀大的老板們還會向年輕人擺擺龍門陣,講述自己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或敗走麥城的傳奇……

  每逢這些時候,何賢從不馬虎,他總是認真聽、用心記。茶樓成了他學做金融生意的課堂。

  1936年的一天清早,何賢照例來到茶樓,剛坐下品茶聽著別人閑聊,忽聽說最近有人搜集“兌換券”,說這種紙幣行情看漲。何賢聽了,心裏“咯噔”一動。那兌換券是guo民革命軍東征,從福建返回廣東後,孫中山命令當時廣東省銀行行長程天鬥發行的。當時,廣東銀行發行的兌換券是現兌的。也就是說,兌換券不是由“廣銀”預先貯備准備金而發行,而是由老百姓拿銀元到銀行現兌現發,兌換多少發行多少。實際上,這種紙幣的准備金爲百分之百,由于它較銀元方便攜帶和使用,發行後商民樂于使用。後來,這種紙幣因爲陳炯明叛變而停止兌換,因而當時人稱該銀紙又爲“陳炯明銀紙”。

  1924年,孫中山曾命當時的省長廖仲凱組織紙幣委員會,宣布維持兌換券之使用,並回籠一部分。但不久劉震寰、楊希闵叛變,使孫中山維持這種兌換券的計劃又落空了。1936年,人們甚至已用這種紙幣生火,小孩子當花紙玩了。現在,卻是這樣一種形同廢紙的紙幣,還有人收購,且價值反倒一個勁兒看漲!“裏面一定有蹊跷”,何賢一邊聽別人閑談,一邊琢磨。

  他沒有發表宏論。早茶飲畢,一個計劃已在腦中構思成形。這一天,他沒像往日那樣直奔西榮巷,而是找人了解收購兌換券的內幕。果不其然,這次炒風是由一些貪官汙吏刮起的。何賢當即請人以三十元買一萬元兌換券的低價,買進了幾十萬元兌換券。幾天後,由于貪官汙吏及廣州商會一些人的推波助瀾,兌換券行情猛漲,漲至一萬元賣一千多元!接著,香港工商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一篇記者專訪,稱廣州商會向市政府申請維持兩種停兌的紙幣(其中一種就是兌換券)。這個報道給人一種假象,似乎政府真的要采取措施維持這種紙幣。于是,香港也刮起了兌換券的炒風,不少人還用長途電話在廣州、澳門兩地聯系收購這種紙幣。何賢就抓住這次機會,把手上的兌換券抛出去,掙了一大筆錢。

  可笑的是,製造這次炒風的人,竟爲自己設的圈套所迷惑,抓住這種紙幣不肯放手。

  不久,日本人在北海鬧事,局勢急劇惡化,不難想見,“兌換券”市價猛跌,那些貪得無厭的家夥們偷ji不成,連老本都蝕盡了。

  何賢晚年一再感慨地說,他做生意“量力而行,見好就收”,從不貪多,能賺就行。當年的廣州城,擁資一二萬元的錢莊,就有八十多間,爭鬥十分激烈。可由于“彙隆”的兩何一馬善于經營,因此他們的銀號業務一帆風順地進展著。1939年廣州淪陷前夕,何賢、何善衡、馬子登三人到了香港,繼續從事金融買賣活動。後來他們又轉到澳門,逐步成了金融界的名人。

  馬子登病逝後,何賢和何善衡合作經營大豐銀行,直至80年代。何賢逝世時,何善衡作爲他的生死至交,與柯正平、許家屯、王光英、馬萬祺、湯秉達、鄭鞏、薛壽生一道,爲何賢扶柩,可見他倆的感情之笃厚……

  都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可這兩何,雖然是大商人,卻用一生的歲月,“經營”著一份大情誼;他們的大生意虧過,可大情誼,卻始終滿盈無損,終生受益……

《何厚铧家族傳》8、商海覓得生死交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9、躲避戰火到澳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何厚铧家族傳》9、躲避戰火到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