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外國人物傳記>丘吉爾傳>2 軍需大臣第2小節

《丘吉爾傳》2 軍需大臣

第2小節
外國人物傳記作品

  [續丘吉爾傳2 軍需大臣上一小節]大改革,需要設立某種執行委員會來控製該部的50個下屬機構。丘吉爾到任後很快也得出了相同看法。于是他建立了軍需委員會,由10余名成員組成,其中大半是實業家,由他們每人分管幾個部門。他把埃迪·馬什召來任私人秘書,又把原海軍部的秘書格雷厄姆·格林和詹姆斯·馬斯特頓·史密斯請來負責軍需委員會的秘書chu工作,很快就理順了軍需部內的關系,使各項工作順利地開展起來。他在9月初寫給勞合—喬冶的信中說:

  “這是一個令人非常愉快的部門,幾乎與海軍部一樣富有意義,其最大的優點在于,既無須與海軍將領爭執,又不必與德guo兵作戰;我爲能同所有這些聰明的實業家在一起而感到高興,他們正在竭盡全力幫助我。同能幹的人們在一道工作十分高興。”

  但是矛盾仍然存在。因爲在當時的ti製下,軍需部只負責陸軍的軍需生産,海軍部則控製著海軍的後勤供應,這意味著有“兩個軍需部,爲自成ti系的不同軍種服務。雙方在勞力與原料這個越來越狹小的領域內相互競爭與沖突”。在與海軍部的沖突中丘吉爾占盡優勢,因爲他精通海軍知識,批評能切中要害,而當時的海軍大臣埃裏克·格迪斯爵士卻只是一個新手。爲了平息雙方的矛盾,戰時內閣成立了一個戰時優先配給委員會,由史末資將軍主持工作,負責在有競爭的部門之間確定物資的分配和運送辦法。史末資將軍是南非總理,是丘吉爾在任海軍大臣時敦促下才進入戰時內閣並成爲內閣核心成員的。

  軍需部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勞資糾紛和熟練工人與非熟練工人之間的矛盾。針對熟練工人的強烈不滿情緒,丘吉爾要求並促成戰時內閣給滿一定工作年限的熟練工人以12.5%的較大幅度提高工資。就連一貫堅持批評政府的政治上的反對派、工dang下院議員w·c·安德森也稱贊丘吉爾,說他在“chu理各種勞工問題的工作中”表現出“勇氣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情況得到顯而易見的改善”。然而,勞資關系的緊張卻導致了許多工廠的工人罷工。1918年6月,倫敦聯合飛機製造公司因資方解雇工會代表而舉行罷工。在丘吉爾的幹涉下,資方被迫同工人達成了妥協。7月下旬,考文垂的工人又以公司雇用非熟練工人侵犯熟練工人的權益而罷工。軍需部的工會咨詢委員會經調查,認爲情況並非如此;但工人們不聽勸告,堅持罷工。“當工人的秩序混亂危及武器生産的效率時,丘吉爾的態度很嚴厲。在即將出現連續罷工時,他事先得到勞合—喬治的支持,威脅工人說,如果罷工者不複工,就開除他們並將從嚴追究罷工組織者的法律責任。”丘吉爾宣布,如果罷工者不在一周內回工廠複工,將收回他們的免于征兵的證件。這一措施立即見效,10000多名罷工工人中僅有約50人未能及時返回,而這50人中,“有些人打來電話對自己擅離職守表示歉意,並說他們正在返回”。

  丘吉爾在軍需部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與陸軍部和駐法英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在法guo設立了常駐機構,自己也頻繁地往返于英法之間。他經常在軍需工廠視察,去巴黎或前線討論軍需供應問題和實地考察戰況。他有大約五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巴黎或駐法英軍總司令部度過的。黑格總司令對他的態度也顯然客氣多了。他評價道:“我毫不懷疑,丘吉爾是想要盡最大努力給部隊提供所需要的一切。”1917年11月,丘吉爾主張大量減少英guo本土的兵力以充實駐法英軍的戰鬥力。黑格將軍對丘吉爾因此而更具好感,他誇獎說“丘吉爾確實做得很好,他的工作進行得生氣勃勃。”丘吉爾的這一提議是基于他對法guo前線實際情況的清醒認識而産生的擔憂。這一擔憂很快就被事實所證明是很有道理的。1918年3月21日,德guo人在法guo前線發起大規模進攻,英guo軍隊的薄弱防線被一舉擊潰,英軍全面撤退,並在戰鬥中被俘70000余人,損失大炮1000余門以及無數其他軍需品。

  德軍進攻時丘吉爾正在前線,qin眼目睹了“無數發炮彈在我方戰壕裏爆炸,差不多一枚挨著一枚”的激烈戰鬥場面。3月24日,丘吉爾回到倫敦,與首相勞合—喬治一起度過了這個“在整個戰爭進程中”最“令人心焦的夜晚”。盡管丘吉爾並非戰時內閣成員,但勞合—喬治深知丘吉爾的足智多謀和剛毅果斷,所以樂意經常就一些重大問題同他進行非正式磋商,尤其在危急時刻更是如此。

  幾天後,丘吉爾受勞合—喬治委托,去法guo拜訪喬治·克列孟梭總理,說服他命令法guo反攻,以減輕英軍的壓力。丘吉爾受到熱情接待,並應邀和克列孟梭一起去前線巡視,他們在途中遭受到炮火襲擊。當丘吉爾埋怨克列孟梭總理不該冒著生命危險來前線時,這位已經是76歲高齡卻仍然熱情奔放、精力旺盛的法guo政治家回答道:“這是我特殊的樂趣。”這次訪問使丘吉爾消除了對戰爭形勢的憂慮。法軍和英軍展開反攻,雖然傷亡慘重,卻遏製了德軍的攻勢。戰爭進入僵持狀態。5月,美guo軍隊首次抵達前線,使協約guo軍隊得到加強。7月,德guo人又組織了一次進攻,但沒收到任何成效,此後就一蹶不振了。

  自3月份以來,丘吉爾就加快了軍需生産的速度,並要求250萬工人在必要時放棄複活節的休假。美guo參戰後,軍需部也負責爲駐歐美軍提供軍需品,此外還爲美guo製造了價值一億英鎊的中等口徑大炮。丘吉爾與法guo軍備部部長路易·洛切爾和美guo負責軍需供應的官員愛德華·斯特蒂紐斯及伯納德·巴魯克保持著密切聯系。他們一致同意將全世界生産的硝酸的分配權集中在丘吉爾手裏,使丘吉爾後來能夠自誇爲“硝酸大王”。

  丘吉爾仍然一如既往地注重科學技術對增強軍隊戰鬥能力的關鍵作用。他主張盡可能地用最科學的戰爭武器來裝備英guo軍隊,比如用飛機、坦克、機槍,甚至毒氣。早在海軍大臣任內,他就曾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被稱爲“陸地行舟”的履帶式戰車。這種由輪式裝甲汽車發展起來的新型武器裝備,後來演變成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其中一些關鍵xing的技術改進,比如由輪式改爲履帶鏈軌,就是丘吉爾在聽取了軍事專家的建議後實施的。在丘吉爾初到法guo前線見習期間,他利用休整時間撰寫出來,並在當時的戰時委員會中打印傳閱的題爲《進攻的不同方法》的報告,其中就提出了使用履帶式戰車的建議。1917年11月20日,在康布雷第一次大批使用坦克大獲成功。坦克不僅能碾倒鐵絲網、跨越戰壕,還能以強大的火力壓製對方而不怕對方的射擊,戰果十分顯著。根據這一成功……

丘吉爾傳2 軍需大臣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2 軍需大臣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