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目的是要變成有意識(concscious)。這不僅是瑜伽的目的,生命的進化本身也在于變得越來越有意識,而瑜伽還意味著更多一些東西。生命的進化是要求變得越來越有意識,但是意識(consciousness)卻總是他物指向的(otheroriented):你總是在意識到某個東西、某個客。瑜伽意味著在沒有客
只有意識存在的層面上進化。瑜伽是朝向純淨意識的進化,而不是在意識到的“某個東西”,它只能“是”意識本身。當你在意識某個東西時,你不會意識到意識本身的存在。你的意識是集中在某個東西上的,你的注意力並不在意識本身的源頭上。在瑜伽中,整個努力就是要變得意識到客
和意識本身這兩者,意識有著雙重的目的。你必須意識到客
,你也必須同時意識到主
,意識必須成爲一座雙向的橋梁。主
決不能被忘掉,當你把意識集中在客
上時,主
決不能被忘記。
這是瑜伽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去除主與客
兩者而只是成爲有意識的。這個純淨的意識就是瑜伽的目標。
即使不用瑜伽,一個人也會向越來越有意識成長,但是瑜伽會給這個意識的進化增加某些東西,貢獻某些東西。它能改變(change)很多東西,也能變革(transform)很多東西。第一個變革就是在某些東西要被意識到的那個時刻,你能是一個雙向的覺知(a doublearrowed awareness),你能記住自己(remembering yourself)。
那個困境在于:要麼你在意識到某個客,要麼你是無意識的。如果沒有外在的客
,那麼你就是在昏睡中,客
被需要是爲了讓你成爲有意識的。當你完全不被占據時你就感到困倦——你需要某些用來意識的客
,但是當你有太多的客
要去意識時,你可能會感到無法入睡了。那就是爲什麼一個人如果太被思想占據了他就無法入睡了。客
在那兒連續地出現,思想在那兒連續地出現,他無法變得沒有意識,思想一直在要求他的注意。而這就是我們活著的樣子。
對新的客你會變得更有意識。那就是爲什麼我們會有追求新東西的慾望、追求新東西的渴望。舊的東西會變得令人厭倦。一旦你和某個客
多待上一會兒,你就對它變得沒有意識。你已經接受了它,那麼現在就不需要你的注意力了,你會變得厭倦。舉例來說,你可能好幾年沒有意識到你的妻子了,因爲你已經把她視爲理所當然了。你不再看她的臉了,你不記得她的眼睛的顔
了,好幾年你都沒有真正地注意她了。只有當她死的時候你才會再次覺知到她在那兒。那就是爲什麼妻子們與丈夫們都變得相互厭倦了。任何客
,只要它不再持續地引起你注意,就會産生厭倦。
同樣的,一個咒語、一個重複的聲音振動會導致很深的睡眠。當一個特定的咒語被不斷地重複,你就會覺得無聊。這沒有什麼神秘的。持續地重複一個特定的詞會使你厭倦,你無法與它多呆一會兒,你會開始覺得困倦,你會進入某種睡眠狀態,你會變得沒有意識。事實上,整個催眠的方法就是依靠厭倦。如果你的頭腦能夠因某個東西而無聊,那麼你就會進入睡眠,睡眠是可以被誘導的。
我們整個的意識就依賴著新的客,那就是爲什麼有那麼多對新東西的渴望。一個新的感覺,一件新的
服,一幢新的房子,都是“新”的東西,即使它並不怎麼好。有了某種不同的東西,你才會感覺到意識的一個突然的上升。
因爲生命是意識的一個進化,這是好的;就生命而言,這是好的。如果一個社會在渴望新的感覺,生命就會有進步;但是如果它停駐在舊的狀態,不去要求新的,那麼它會變得死氣沈沈,意識將無法進化。
例如,在東方,我們都在設法滿足于現狀,這産生出了無聊,沒有東西是新的。于是,好幾個世紀以來,每一樣東西都在按它的老樣子繼續不斷。你只會覺得無聊。當然,你可以睡得更好些,而西方是無法睡覺的。當你一直在要求新東西的時候,失眠是肯定會存在的,然而不會有進化。有兩件事似乎是會發生的:要麼整個社會變得昏睡而死氣沈沈,就像東方所發生的那樣;要麼這個社會就會變成沒有睡眠的,就像西方所發生的那樣。
沒有一件事是好的。你需要一個即使在沒有新的客時仍然能夠覺知的頭腦。實際上,你需要一個不是必定要與那“新”、不是必定要與客
相關的意識。如果它注定是與客
相關的,那麼它必定會與“新”相關。你需要一個完全與客
不相關的意識,它是超越客
的。那樣,你才有了自由:當你願意,你就能去睡覺,當你願意,你就能醒著,不需要客
來幫助你。你變得自由,真正地不受客
世界的影響。
一旦你超越了客,你也就超越了主
,因爲它們是一同存在的。實際上,主
與客
是一個事物的兩極,當有一個客
,那麼你是一個主
,但是如果你能不需要客
而有覺知,那麼就沒有主
、沒有自己。
這需要有很深的了解:當客消失了,你能夠沒有客
而有意識,只有意識,那麼主
也就消失了。它無法留在那兒,它不可能存在!兩者都消失了,只有意識、那沒有束縛的意識在那兒。這樣一來也沒有了界限,既沒有主
的界限,也沒有客
的界限。
佛陀經常說,當你在靜心中,那麼就沒有自己,沒有我(atman),因爲那個覺知會把你同其他每一樣東西隔離開來。
如果你還在那兒,那麼客也就在那兒。我存在,但是“我”無法在完全孤獨中存在,“我”是在與外在世界的關系中才能存在的。“我”是一個關系物。那麼所謂的“自己”,“我存在”只是某種存在于與外在事物的關系中的你自己裏面的東西。但是如果外在不存在,那麼這個內在也會消失,那麼只有單純的、自發
的意識存在。
這就是瑜伽所追求的目的,這就是瑜伽所意味的東西。瑜伽是使你自己不受主客的界限束縛的科學,而除非你不受這些界限的束縛,否則你就要麼落入東方的不平衡中,要麼落入西方的不平衡中。
如果你要達到頭腦的平靜、甯靜、睡眠,那麼最好是持續地與同一個東西呆在一起。經過很多很多世紀那兒也不會有什麼看得見的變化。那樣,你就很安逸,你可以睡得更好,但是這不是靈的;你丟失得太多了。那個要成長的迫切要求丟失了,那個要冒險的強烈願望丟失了,那個要去探尋、發現的強烈願望丟失了。真的,你會開始過呆板單調的生活,你會變得很……
靜心:狂喜的藝術第一章 瑜伽:意識的成長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