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後記

《興盛與危機》後記

金觀濤、劉青峰作品

  我們在本書中闡述的基本思想,大約産生于1971年。那時,每逢節假日,一些不同學科的同志湊到一起時,總要熱烈地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爭論得面紅耳赤。其中,中guo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原因的探討是最吸引人的。我們深感用現代科學方法進一步研究我們祖guo的曆史,認識我們民族走過的道路,是時代向我們這一代人提出的一個任務。

  1974年,我們寫出了一份七萬多字的提綱。此後,不論我們肩上工作和生活的擔子怎樣日益加重,我們依然時常討論這份粗糙的提綱,興趣不減當年。當人一旦抱定追求探索真理的信念而鑽研某一問題時,周圍的事務和輿論就很難改變他。我們想,不論研究工作遇到多麼大的困難,我們都要堅持下去。任何一種思想,只有將它貫徹到底,獲得清晰而又簡潔的美感,才有可能接近科學的門檻。

  1979年,我們將若幹年來研究的結果寫成一篇四萬多字的論文。論文于1980年初發表以後,引起許多人、尤其是年輕朋友們的興趣。我們陸續收到了近百封來信。許多來信除了表示對我們的工作的支持外,還希望看到更細致和更深入的分析。1980年夏秋之際,我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

  恐怕任何一個研究者都會有這樣一種ti會:一旦要把自己多年來思索的觀點寫下來的時候,都將碰到巨大的困難,這就是思想和概念在定型化過程中會發生某種畸變。本來,對于讀者來說,理解作者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的角度,以及作者在形成觀點過程中所走過的彎路,往往是比讀其觀點更有興味的。但是在著作中,作者只能拿出自己思想的結晶,而不能奉獻孕育著這些結晶的混沌而又豐富的母液。

  1981年9月,我們完成了這部書稿,當時內心的激動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我們深知,我們的學識和能力與本書的議題及它所涉及的廣闊的中外曆史知識。是不相稱的。我們也不打算用我們不是專業曆史研究工作者,爲本書的不成熟之chu和尚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錯誤疏漏之chu辯護。我們之所以敢于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是出于一種責任感。我們認爲,對于我們偉大祖guo的曆史,每一次從新的角度來認識她,不論這種認識是否全面,是否更接近于科學,這種努力和探索都不會是沒有意義的。

  這本書寫得很艱難,它的表達也非常吃力。我們對它並不滿意。但是,使我們難以平靜的是,它不僅是我們工作的一個結果,而且還凝聚著不少同志、朋友對我們的友誼和期望。在此,我們向那些支持我們工作的學者專家們、編輯們,以及我們的同志和朋友,謹表最誠摯的謝意!

  史學界前輩楊向奎先生和黎澍等同志,對我們所作的探索給予了積極的支持,並鼓勵我們繼續探索和研究有關問題。特別是包遵信同志,他不僅熱情支持我們的工作,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通讀書稿,提出許多寶貴意見,並且爲本書撰寫序言。

  林甦、李革平、鞠小夏、陳小雅等同志,爲本書核實文獻資料,整理繪製圖表,清理檢查文字,做了大量細致而又繁瑣的工作。此外,在我們寫書期間,她們還給我們以其他各種形式的幫助。

  我們還要向全guo各地近百名我們素不相識的青年表示感謝。他們或投書致意,或登門拜訪,對我們的研究和探索表示了真誠的理解和支持。

  這裏,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有關編輯同志。他們在組稿、審稿和編稿過程中,始終和我們保持密切的聯系,並提出了許多具ti而又寶貴的修改意見。沒有他們的工作和支持,這本書是不可能與讀者見面的。

  這本書雖然包含著我們多年的思考、研究和探索。但是它只能算一個習作.因此,我們希望讀者不要把這本書作爲某種固化的既定觀點來看待,而注意去追溯作者得到這些看償的方法。如果讀者能從這樣的角度來讀這本書,並能把現代科學方法貫穿到曆史或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去,那麼我們將感到十分欣慰。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史學界的前輩和研究者們,對本書提出批評,這將是我們研究工作的又一個新的起點。

  作者

  1982年4月于北京中關村

《興盛與危機》全本在線閱讀完畢..
如果喜歡本書或本作者,您可以:
▷ 下載興盛與危機TXT全本
▷ 浏覽金觀濤、劉青峰其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