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師。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熱愛祖,熱愛哲學。他的最高理想,哲學家應爲政治家,政治家應爲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裏的書呆,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有哲學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
柏拉圖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時期,那時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裏染疾去世後,群龍無首,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危機四伏。柏拉圖出自名門,其社會關系乃至階級感情顯然在奴隸主貴族方面。柏拉圖書劄第七②有這樣一段自白:“我年輕時,總想一旦能獨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後來政局突然變動,影響了我的計劃。那時民主政權爲一般人所厭惡,革命發生了。領導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區,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這兩個委員會管理兩區的市場及行政。上面還有一個三十人的最高委員會,最高委員會裏有些成員是我的戚故舊;他們邀我參加,以爲一定會得到我的贊助。我當時年少天真,總以爲新政權將以正義取代不正義,我極端注意他們先是怎麼說的,後來又是怎麼做的。這些紳士們的一舉一動,一下子把他們所毀壞的民主政權反而變得象黃金時代了!他們居然命令我的師而兼友的蘇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們的政敵。蘇格拉底嚴詞拒絕,甯死不屈。我敢肯定說蘇格拉底是當代最正直的人啊!
--------
①據《韋氏新世界美英語詞典·大學版》第2版,柏拉圖生卒年及蘇格拉底生年均不准確。
②柏拉圖《書劄》第七、第八大致可靠,其余未可盡信。
“當我看到這些,以及其它種種,我衷心厭惡,決計與這個可恥的政權完全離關系。三十人委員會大失人心,被逐下臺。過了一個時期,我故態複萌,躍躍慾試地,雖然靜悄悄地,又想參加政治活動了。
當時雅典局勢混亂,私人互相報複,到械鬥。總的說來,東山再起的民主政權,還算比較溫和;可是一些有勢力的壞人誣告蘇格拉底以渎神之罪,陪審團竟
以極刑……後來我年事漸長,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爲,首先必須有朋友,有組織,這種人在政客中非常難找,因爲他們做事沒有原則,沒有傳統的製度和風紀。要找到新的人才,簡直難于登天。況且法規舊典,在雅典已多散失。當初我對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慮,看到政局混亂,我徬徨四顧,莫知所措。我反複思之,唯有大聲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學,使哲學家獲得政權,成爲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爲哲學家,否則人類災禍總是無法避免的。”
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到柏拉圖所痛心的是雅典貴族政治墮落爲寡頭政治,這使他猛醒過來,重新考慮他的政治立場。柏拉圖出身貴族,他認爲農民、工人、商人是物質財富的生産者和推銷者,他們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擔負行政上的許多事務。政治活動是領導階層的專職,是領導階層義不容辭的一種道德責任。領導與群衆分工合作的政治結構與政治製應當是這個樣子:領導階層盡其全力來治理
家,捍衛
家。他們受工農商的供養,回過來給工農商辦好教育、治安和
防。事實上喪失過信譽的貴族政治,在雅典很難成功,但這並不證明貴族政治是不合理的,行不通的。在柏拉圖看來,
家應當好好培植下一代的年輕人,他自己決意鑽研數學、天文學及純粹哲學,與師而兼友的蘇格拉底往返論證,將慾立人,先求立己。
公元前339年雅典民主派當權,蘇格拉底被控傳播異說,毒害青年,法庭判以死刑,蘇格拉底從容答辯,竟以身殉。柏拉圖目擊心傷,終其身魂夢以之,不能忘懷。
柏拉圖以繼承蘇格拉底大業自任,前後共著對話二十五篇。《理想》成于壯年,如日中天,影響深遠。除最晚出的《法律篇》之外,其余二十四篇均以蘇格拉底爲主要對話者。另有對話六篇經後人考證乃系僞作。柏拉圖書劄第七、第八大致可靠。第一、第十二不能盡信,其余諸劄,衆說紛纭,迄無定論。蘇格拉底一生不著一字,而柏拉圖是西方哲學史上有大量著作留傳下來的哲學家。
蘇格拉底去世不久,柏拉圖離開雅典,周遊地中海地區,包括小亞細亞沿岸的伊奧尼亞一帶,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幹希臘殖民地城邦,訪問過畢達哥拉斯門徒所組成的學派。可能到過北非洲、埃及、西西裏島,以及別的地方。他對西西裏島敘拉古城的霸主戴奧尼素印象惡劣,覺得他是不講道德,荒婬玩樂之徒,不可能有智慧,不可能治安民。但柏拉圖在這裏遇到霸主的女婿迪恩,一見如故,歡喜非常。在柏拉圖看來,迪恩酷好哲學,又是一個實行家;蘇格拉底之後,對柏拉圖影響最大的,便是迪恩了。
柏拉圖四十歲返回雅典,是年(紀元前387年)雅典簽訂喪權辱的安太爾西達和約,將所有小亞細亞地區,割讓給波斯。雅典斯巴達繼續交惡,不得統一,整個希臘世界,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柏拉圖下定決心,于雅典城外創建學園。當時有名學者登門造訪,質疑問難,不僅成爲雅典的最高學府,而且蔚爲全希臘的學術中心。不少學生都是希臘城邦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女!柏拉圖放棄政治,講學著書,孜孜忘倦,先後共二十載。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已年近六十,戴奧尼素霸主逝世,其子戴奧尼素二世繼位,由迪恩攝政,邀請柏拉圖重遊敘拉古城,爲二世師。柏拉圖政治生涯第一階段是壯志雄心的幻滅時期。第二階段困心衡慮,久而彌堅,相信哲學家確能兼爲政治家,確能治理世界。其代表作《理想
》,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
計劃綱要。第三階段柏拉圖垂垂老矣。事與願違,不得已舍正義而思刑賞,棄德化而談法治,乃撰《法律篇》。愈至晚年愈求實際,其苦心孤詣,千載下如獲見之!
柏拉圖《理想》對話,爲西方知識界必讀之書。見仁見智,存乎其人。毀之譽之,各求所安。關鍵在于細讀,慎思明辨之後,確有心得,百家爭鳴可也。否則斷章取義,遊談無根,那就了無意思。《理想
》一書,震古铄今,書中討論到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家庭解
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産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包括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以及工、農、航海、醫學等職業教育)加上男女平權、男女參政、男女參軍等等問題。柏拉圖的學問可稱爲綜合
的;亞裏士多德的學問則可稱爲分科
的。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大致分爲九種:①邏輯學、②物理學、③心理學、④生物學、⑤形而上學、⑥倫理學、⑦政治學、⑧修辭學、⑨詩學。古希臘學術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知識,希臘語哲學一詞(φιabσbφc′α)原義愛知,科學一詞(d’πισef′μη)原義知識,在古希臘人看來,哲學科學一而二,二而一,初無區別。現代所用science一詞,出自拉丁;knowledge一詞,出自古英語;原義均爲知識。知識代表真理,亞裏士多德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amicusplato,sedmagisveritas)。古希臘人所謂知識,代表真理全部,不是局部。柏拉圖承先啓後,學究天人,根深葉茂,山高
長,其人其學,成欤敗欤?我們有研究的必要。
此書原有吳獻書譯本,銷行已久,素爲學人稱道,但語近古奧,不爲青年讀者所喜愛,余等不揣翦陋,另行迻譯,或可供對照參考。譯文所據是loeb古典叢書本希臘原文和牛津版jowett&campbell的希臘原文,並參考jowett,davies and vaughan,lindsay,shorey,cornford,lee,rouse等新舊英譯本七種,指望不僅譯出原書的內容,並且譯出原書的神韻。不妥或錯誤之在所難免,幸予匡正。
《理想國》譯者引言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一卷”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