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買賣要有榮譽感和信心,才會關心顧客的需要。
做買賣應在銷售業務上,要“細心地理商品”。它的意義與“用心地做買賣”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即是大家都要爲買賣多付出一些心血。
當然,做買賣的人隨時在賣力,不要有意漠不關心。但是能真正付出全部精神,也不是容易的事。
例如,既然做買賣,就得賺錢,這是當然的道理。但如果只是抱著“只要能賺到錢就好了”這種觀念,還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認真地考慮“到底爲什麼要賺錢”。除非能想到賺錢的真正意義,並抱著堅定的信念,否則在買賣上,無法有真正的幫助。
一般人往往認爲討論家、社會大事,是一件高尚的事,而認爲討論做買賣或賺錢,卻是低俗的事。這是錯誤的觀念。實際上,兩者一樣重要。松下認爲,做生意是一件很神聖的事,大家對這份職業,應該有信心和榮譽感,才能提高買賣的層次。
如果持著此種觀念重視買賣,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自然會關心到顧客或供應商。因爲一想到必須依靠顧客及供應商維持生意,就不會不關心他們。然後,就會聯想到“那家顧客所買的那種産品,應該改進了”,或“去向這家顧客推薦這種産品”之類的事,而且對于供應商,也會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假定你做不到這點,那麼最好不要做買賣。也許大家會覺得我苛刻了一點,其實,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爲買賣花下了心血。
惟有投入至誠的産品,才會獲得肯定;而能夠獲得此種信用,工作的辛勞始有代價。
珍惜自己苦心研製的每一件商品。其實,對于我們手做成的東西,在世界上被如何看待,應有強烈的關心。
以前松下直接從事生産時,拿了一件新産品給一家經銷商看。這家經銷商看後對松下說:“松下先生,這一定花了你的一番苦心吧?”當時松下聽了這句話,高興得幾乎要免費送給他。因爲這不是想要高價出售,以賺一筆的慾望意識,而是數月來的辛勞,獲得肯定的一種純粹感激。
這種感激,是惟有那些把自己的靈魂和至誠投入産品者,才能感受到的。而當公司的員工都能感受到這份喜悅時,松下才能獲得社會上對信任。
先對商品有興趣,才會確切了解商品價值,想出動人的說服顧客的方法。
每一位商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意興隆,但實際上卻不容易做到。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它的原因很多,而缺乏與這種願望相配的辦法及努力,可能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缺乏正確的實施方法及努力,則理想會成爲空談。所以不論是多小的願望,都必須以勇氣及決心不斷地努力,才能實現。例如向顧客說明商品時,必須注意自己是否完全了解說明的方法和商品的內容。自己也必須先確信商品是值得顧客購買,才能想出說服顧客的方法。
當然,自己必須先對商品有興趣,才能有信心介紹給顧客。有興趣才會樂于努力,而不覺得吃力,說服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喜歡了之後,才會進步”這話一點也不錯。不僅在商品的說明上,對于任何事都能適用。
因此,如想使生意興隆,就得先對做買賣這一行有興趣。不可只爲了賺錢或生活,而選擇這種工作,應該以誠心誠意從事它。這也是促進生意興隆的基本要求。一般人認爲“適才適所”是生意成功的先決條件,這就是指由喜歡買賣的人,來做生意。如果是這樣的話,則每一位商人,都不難達到他的願望。從經銷商那裏可以得到最可靠的銷售資料;若不細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必將導致滯銷。
松下經常向同事們說:“你們不可能有萬般智慧。對于你們想知道的事,知道得最清楚的,是一些做事熱心的經銷商。你們可以聘他們爲顧問?可以給他們支付薪?即使沒有薪
,只要拜托他們做顧問,他們一定樂于接受。”這件事,松下的同事能夠做到,但實際上我們做得還不夠。盡管有很多人想教我們,我們卻無意去吸收他們的智慧。這使我們變得非常“貧乏”。這和大部分人認爲自己的財産,就是自己擁有的那一份,是一樣的想法。
襟寬闊的人,認爲世界市場都是屬于自己的。只是自己全部擁有太麻煩,故暫時委托別人保管。但是如果大家都想只依靠自己的智慧,即使我們做出來的産品相當好,但因不傾聽經銷商的意見,就會引起反感,從而導致滯銷。
反之,若肯虛心聆聽別人的意見,即使産品只有七成好,也會得到同情。他會這樣告訴你:“這樣的産品你會吃虧,是不是這樣修改一下比較好?”結果,你就能做成百分之百理想的産品。這種事是隨都有的。
我們必須從聆聽銷售商的意見這方面來培養我們的基本觀念。擔心賣不賣得出去,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該向誰請教最清楚。當然是請教熱心推銷的經銷商了。
經銷商是販賣專家,我們是外行。如果我們外行想指導內行,要他們賣這賣那,這就難怪銷售業績不理想了。
經銷商比我們更清楚産品的銷售量及合理訂價,應當經常去請教他們。
開發一種新産品時,到底是否容易推銷,常常在公司內,引起強烈的爭辯,這種辯論未嘗不可。但是實際上,到底容易銷售與否的問題,最清楚的,莫過于經銷店的老板。經銷店的老板接過新産品用手一摸,一定會即時告訴你“這好賣”或“這恐怕有困難”。要知道能幹的老板,對産品的暢銷度,確實有料事如神的一種直覺感。公司的技術人員,當然不會知道以自己的技術,製造出來的産品,銷路到底是好、是壞,就是營業部門的人,也沒有經銷商那麼清楚。
象這種問題,不去問經銷商,只是自己在討論到底銷路好或壞,討論半天,還是無濟于事的。當然不是說每種東西都要一一去問,可是當你有懷疑時,不妨跑到熟識的商店請教他:“你看銷路如何?價錢訂多少比較合理、客觀?”他一定會告訴你:“差不多這個價錢最合適。”這個答案往往是很正確的,就象盲人用拐杖探路一樣的道理,並不十分困難。在後方勤務而不了解前線情形的人,來談論這樣、那樣是沒有必要的。大公司往往就不會去問小商店的老板,而自作聰明,經過會議討論決定的價格,往往會受到經銷商的埋怨與抗議:“這麼高價格肯定賣不出去”或“這種東西怎麼可以這樣賣?”
做生意的方法當然有很多種,五年後的事情,也應該先考慮考慮。可是真正的生意,還是一天一天的累積,這樣做應該是不會有多大錯誤的。
銷售産品不要象“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一樣,要追蹤到底才行。
小孩纏父母,有時會感到有些討厭;但是,被小……
松下幸之助經營之道二 施妙計産品受歡迎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