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彼德原理>第七章 結果第2小節

《彼德原理》第七章 結果

第2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彼德原理第七章 結果上一小節]養成教育頗爲失望,但卻加入了一輔導文化障礙學生的計劃,這項計劃的前提,是要求教師教那些只了解中産階級之價值,而不了解下階層價值的孩童。課程內容包含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及非洲曆史。她雖覺得課程安排很有趣,但是最後還是離開了,因爲她深信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及非洲曆史學家對城市黑人孩童的了解根本不深。“教育上,因無知而無法對事實作有效反應,這是教育最令人訝異的地方。

  ——亞當斯(henry adams)

  

自我覺醒

  奧福伊是優秀的學生,她的老師都鼓勵她進研究所繼續求知,直到獲得博士學位。老師那樣地勉勵,她當時覺得4蔔常榮耀,然而她的想法是,不再繼續與其目前教學無關的課程有所瓜葛。尤其當她看過指導教授的博士論文之後。更堅定了她不再求學的決心。塔tuo博士的論文是“中等學校校長對問卷的態度研究”,主要內容是寄發五百份問卷給校長,然後詢問他們關于填寫問卷的感覺;而魯爾博士更鮮,她的研究論文是證明上課是教導學生最沒效率的方式,這項研究使她聲名大噪,而她也因盛名所累,忙于四chu上課,借此發表她的《上課無用論》。

  博士論文只不過是把死人骨頭從一個墳墓換到另一個墳墓。

  ——多比(j·frank dobie)

  從這時開始,奧福伊便開始在《益精日報》報導有關教師目前教學的窘境,以及不稱職的教師如何教導別人的教學方式。她的第一篇文稿是呼籲重視所有孩童的平等教育權,並改善教育財務,將先進的科技應用在教學上及孩童的學前教育中。但奧福伊也強調雖然財務、設備及現代科技已獲改善,但若是教育者的shui准沒有進一步提升,就好像把銳利的刀交給技術拙劣、的木匠,反而會造成更糟糕的局面。

  愛默生建議他的同胞要培養學校老師,並使他們成爲世上囊優秀的老師。

  ——布告克斯(van wyck brooks)

  奧福伊撰文表示,老師充實自我與准備,是其表現傑出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解決教育問題上的重要一環,然而老師成功與否亦取決于其經驗、奉獻熱誠與天賦,而非只特別重視專業的課程。長久以來,我們都太相信“老師的特質是與生俱有,而不是培養的”以及“教學是一種自然天賦的能力”,奧福伊認爲教學的成功就如同醫學、建築或其他專業領域上的成功一般,都是需要天賦的能力,但成功亦需要能夠獲得正確。的知識與技巧。

  不僅自我認知是一種藝術,教導他人也是一種藝術。

  ——西塞羅(cicero)

  

三種教育類型

  在一九七○年代早期,公立學校可說是一團混亂,奧福伊借著發表三種教育傾向來澄清當時的狀況。長久以來,美guo教育均服膺三種哲學立場,然而公正學校印夾雜在其間而顯得混亂。其中一個教育傳統主要是強調“三r”。另一個則被ti爲前衛,充滿自由風氣的學校,它是以孩童爲中心、並強調開放教室、放縱式教育及強調孩童主觀經驗的教育。大部分的與師及教育者都是屬于前者,否則就歸類于後含。

  學校董事會誠摯地下結論說,學校愈是得嚴謹,學生愈自以爲是。

  ——奧佛斯特裏特(h·a·overstreet)

  傳統學派的人以爲,孩童借瀝規蹈矩而能學習何謂責任;他們談論許多對孩蒙如何學習責任與尊重的教盲方法,其觀點就是要求孩子們尊重老師及權威,而他們借此盼望後代能加入他們的“陣容”。

  在大學所好的各類主題變化不大,都只在“世襲”相授,老師教學生,學生義成爲老師,繼續教育學生。

  ——利希騰伯格(g.g.lichtnrberg)

  另一派前衛的教育家,深信放縱式的教育、他們認爲教育系統與生活無關,所以應該沒有所謂的正規教育ti製。他們鼓勵學生應暢所慾言,說出自己的感受並提倡“清談”,而不是讓他們只學習過去老舊的東西。一派試圖去“統一”使學生一致;另一派卻試圖鼓勵學生多思考、批評並成爲一個“反主流”派分子。這二派都尖之偏頗,無法提供學生們足夠的“工具”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慾把教育ti製的功能,如學術上的研究學習與生活、社區、人民等分開視之是不對,而且也不可能做到的。

  ——斯科特(john snthony scott)

  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出現了第三種流派。其産生之卞閃即在于公立教育ti製的定義與定位。深思教育之h標及其功能的研討,這種風”氣亦隨著大環境議題而興起。以往強調征服自然,個別主題研究、競爭之價值、人口成增之益chu,已變成過時而不切實際的求生之道。要教育人們如何求生,已必須接受另一套價值觀——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知識的互通相關xing、個人與guo家之合作以求生以及人口成長之弊端等。爲了求得生存的教育法應是著眼于全ti與個人部減少自私利用,而多從事有助于環境保護的行動。

  我們若無法消除城市的汙染,就會讓汙染摧毀了我們的城市。

  ——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kennedy)

  

能力導向教學

  奧福伊繼續解釋她從事師資能力爲基礎的改革成果,以及公立教育確能多元化的研究與求生教育的變革。學生由此變得能夠了解並分享教育目標的策進及論析的過程,使得學生懂得自我評估與反省。在一九八○年以前,大部分益精高中的學生都能擇定研究主題或論文計劃,陳述其慾達成的目標與所采取的標准,進而評估其成功與否。借著設定的標准,他們學習如何評析,並從事獨立的學術研究。在多變的世界中,能夠獨立學習與研究,往往是個人本身或專業能力中最有價值的資産。

  教育孩子們最重要的就是激發興趣與熱情,否則你只是讓衆多驢子背負沈重的書籍罷了。

  ——莫太格尼(montaigne)

  以能力導向爲基礎的教學,其中的一項目的是澄清基本教育目標與個人目標的不同。透過老師、父母及教育研究者的介入,一系列爲基本目標而設定的課程于焉産生。這種課程的目標已建立了最基本的標准,使得參與課程的每個人都要符合標准才能畢業。目標設定的好chu之一就是教育者可以透過高超的科技來教授閱讀及寫作,孩子們因此而受益。視聽設備教學機器及個人電腦等提供許多協助,孩子們因此可借著輔助工具使能力增強而達到教育的目標。老師們也不用再重複練習,來lang費自己的時間。

  教育偉大之chu在于使學生能嚴守紀律,而非充實其心……

彼德原理第七章 結果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七章 結果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