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認識經濟論>第七章 經驗探索的成本升級第2小節

《認識經濟論》第七章 經驗探索的成本升級

第2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認識經濟論第七章 經驗探索的成本升級上一小節]經濟結構是一樣的,因爲新技術會使成本以指數的形態增加。(不妨回顧一下b系列轟炸機, 二戰時期的b-17轟炸機,在冷戰時期發展到b-47和b-52轟炸機,現在則發展到超音速b-1轟炸機。)由于科學要在最大範圍內掌握自然,它與自然展開了一場技術上的軍備競賽。技術能力的升級以及與之相 關的成本升級都是這一現象的表現。

  在任何成熟的自然科學分枝,爲了進一步取得實質xing結果,人們對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重要的科研新成果的購買價格便不斷地上升。某一特定的技術工藝層次上的重要研究成果一旦被完成,人們就不間斷地向另一個更新、更複雜(當然也更昂貴)的層次邁進:人們要求得到更精確的測量,更極端的溫度,更高的電壓,更複雜的結合,等等。爲了保持穩步前進,對人力和物力的要求也與日俱增。成本升級現象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一是在特定技術shui平上能夠實現的實質xing成果是有限的, 二是從一個技術層次向另一個層次推進 時,資源成本會持續快速地增長。

  升級過程提供了一種視點,透過它可以看到,自然科學的進步最初並不急迫,因爲我們只在自己周圍的參數鄰域探索自然。

  在這一階段,經濟要求非常低,因爲所需要的技術相對粗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意義的科研成果的資源成本不斷升級,因爲實現其目標的技術難度不斷增加。這些困難是經驗探索的基本也是不可消除的組成部分, 因爲我們必需在更“廣闊”的範圍內與自然發生關系,在參數空間中更困難的部分進行工作。

  歸納與理論化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我們對自然進行掃描,尋找有趣的現象,尋找有用的、可以解釋的規律。科學理論化,作爲一種根本的歸納過程,就是構想出一種能夠包容全部現有數據的最不複雜的結構。在每一階段,我們都盡量把現象及其規律xing納入到這一最簡單(在認識論上最有效的)解釋結構中,以便解答我們對世界的問題,並指導我們在世界中的行動。

  不過,這裏必需強調一個問題。有人認爲,把解決問題的猜想與經驗數據納入到一個協調系統中是一個很保守的過程。這種印象是錯誤的。系統化工作ti現了一種拓寬經驗範圍擴大、擴展基本數據(理論上的三角測量根據這些數據才得以進行)的迫切xing。其重要意義不亞于假設它們很典雅(elegance)。簡明/和諧與全面/包容是一個整ti的兩個組成部分。這就是爲什麼拓寬探索自然的參數空間是這一過程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原因。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數據庫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在數量和種類上也會不斷擴大。技術進步還會不斷擴大我們窺視參數空間的窗口。在自然科學的發展進程中,我們通過這一窗口研究參數空間,不斷地擴大我們的數據庫,根據我們的所見進行概括與總結。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是單se月景,只要看到一面,就等于看到了全部,根據較少數據得出的理論也較適用于一般情況。曆史經驗表明,隨著我們對參數空間的探索越來越深,我們的自然觀念隨時都可能發生巨大改變。新技術進入參數空間的新領域後,往往會破壞數據與理論之間已 經達成的平衡。

  我們對物理參數空間的探索往往是不完整的。我們對溫度、壓力、粒子速度等參數範圍的研究絕不會窮盡,因爲研究得越深,物理阻抗越大。我們不可避免地碰到這樣的(真實)問題:尚未探明的事物的規則結構與已經探明的事物的結構並不吻合。總的說來,新數據與舊理論不能吻合。(例如,牛頓的理論可以令人驚異地預測出太陽系的現象日(月) 蝕,天ti彙 合點,等等但這並不意味著古典物理學不需要根本的修正。)

  一般情況下,科學理論是這樣形成的:在參數空間的有限區域內發現某種現象的局部規律,然後把它推廣到全局。科學理論的論斷是不受時空限製的,也不受參數範圍的限製。理論科學規定了事物在時間和空間的形態。它並不要求用複雜的統計學知識鑒別出我們在科學中運 用的歸納法是否必有風險。 它並不要求複雜的科學史知識鑒別出我們最擔心的事情是否會發生。在我們的理論擴展到參數空間的各個部分時, 很少有哪種理論能曆經擴張而依然完整。對 于可觀測的自然規律和不可觀測的自然結構來說,不同的觀測層次會有不同的結果。在每一個複雜的研究階段,我們好像都會碰到事物的不同秩序和特點。我們在研究自然時發現的東西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觀測技術的特征。我們在自然中發現或找到的東西總是依賴于探索機製。于是,科學史記錄了一系列從一個錯誤跳到另一個錯誤的事件,但人們犯錯時的態度極爲認真,對使用的數據極爲負責。

  甚至在目前已經掌握的全部領域內,極端精確並不預示著實際正確,只表明它在有限範圍內是充分的。不論怎樣拓展目前已經掌握的有限範圍,我們依然不能肯定(甚至不能認爲可能)與目前所掌握的全部問題相吻合的理論主ti適用于更大的範圍。誰都不能斷言未來不會發生 變化即,需要改進。

  實驗和理論的辯證關系

  我們只有與自然交往才能了解自然,牛頓的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已成爲認識論的基本原則。一切都取決于我們如何觀察和探察自然,並爲之付出了多少心血。正如培根(bacon)所說,我們費盡氣力,用盡各種手段從自然中擠出了多少,自然就告訴我們多少。我們通過連續、深入的探索所得到的東西肯定會不斷變化,因爲我們是在新條件下工作,不能期望舊條件能起什麼作用。新奇現象大概永遠都會出現:我們永遠不能認爲已經達到了事物的盡頭。自然永遠保有自己的秘密。在探索自然的每一個技術階段,我們都可以從不同角度窺視自然中的事物和它們的規律。

  自然科學的進步就像理論家與實驗家之間的對話和辯論。實驗家探察自然是要看它的反應,發現各種現象。理論家則付予數據以理論結構。他們找到一種可以理解的、理xing的框架,建成種種解釋模式,以便把實驗家們交給他們的發現物容納進去。

  但是,理論家們一旦發言完畢,球就被傳到實驗家們的法庭。實驗家們使用更新、更有力的工具探察自然,找到新數據,新現象來驗證理論。由于這些數據是新的,本身是不可預測的,它們往往無法與舊理論吻合。根據舊數據得出的理論推斷無法包容它們,舊理論也無法容 納它們。于是,現有理論與新數據之間的……

認識經濟論第七章 經驗探索的成本升級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七章 經驗探索的成本升級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