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稱《探源》)作者曼庫爾·奧爾森爲美著名經濟學家,1932年生于美
北達科他州,現任美
馬裏蘭大學經濟學教授。
奧爾森大部分時間在大學裏從事教學與研究,也在美空軍服過役,1963-1967年在約翰遜當政的美健康、教育與福利部任職。他的主要論著除《探源》外還有《戰時短缺經濟學》(1963)《集
行動的邏輯》(1965)、《一份准備中的社會報告》(1969)、《沒有增長的社會》(1974)、《健康護理經濟學新方法》(1982)等。其中《集
行動的邏輯》一書影響廣泛,先後被譯成德、法、意、日、葡等
文字。作者宣稱,《探源》是《集
行動的邏輯》的
篇,前者是後者所闡明原理的具
應用。
家爲什麼會有興衰?不同的
家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經濟增長速度?同一
家于不同的曆史時期爲什麼發展有快有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遭受嚴重破壞的西德、日本爲什麼會如此迅速崛起?西歐共同
的建立爲什麼會使共同
各
獲得較快的發展?英
爲什麼會衰落?印度半個多世紀以來奉行自由貿易政策,爲什麼未能給它帶來繁榮與發展?爲什麼西方社會會有滯脹、失業和經濟周期……對上述問題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們按傳統的經濟學、社會學的觀點作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然而在《探源》中作者認爲所有這些解釋都是膚淺的,它們沒有找到問題的最終根源,因而難以令人信服。作者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這就是從分利集團及其影響的角度對上述問題作出解釋。
奧爾森根據自己對不同曆史時期世界各發展狀況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結論:允許自由地建立各種組織而又長期沒有動亂或入侵的
家,其經濟增長受到分利集團的阻礙和危害也就更嚴重;極權主義政府或外來入侵者削弱或廢除了分利集團的那些
家,在建立了穩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後,其經濟就會相當迅速地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
的衰落和日本、西德奇迹般的增長就是上述結論的有力例證。作者還指出,分利集團的數目及其成立時間的長短同經濟增長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負相關。
作者進一步指出,像行會、工會、卡特爾以及議會院外活動集團等這樣一些分利集團之所以會阻礙經濟增長,主要是由于這些特殊利益集團具有排他,它們阻礙了技術進步、資源的流動與合理配置;它們降低了生産經營活動的報酬,而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與官僚主義進行討價還價等活動的報酬;它們提高了社會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會經濟效益。作者認爲,希望采取集
行動以增加其收入的分利集團不會關心社會總收益的下降或公共損失,因而分利集團的活動不是增加社會總收入而是減少社會總收入,與其說它們是“分蛋糕”不如說它們是有破壞
後果的“搶瓷器”。
西歐共同的建立及其各
經濟的迅速增長,作者認爲也可以從分利集團受到限製、管轄權統一和貿易自由的角度得到解釋:管轄權統一取代了地方分割,使行會等分利集團失去了壟斷和影響;貿易限製從社區上升到
家層次,會使關稅壁壘長度減少許多倍,從而促進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然而作者又進一步指出,只有貿易自由和要素流動還不行,必須同限製分利集團等措施相結合,才能保證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半個多世紀印度一直奉行自由貿易政策,但並未由此獲得繁榮與發展,這主要是由于以種姓等級製度爲特征的分利集團在起抑製作用。再如,以自由貿易著稱的英
,在獲得一個多世紀的長足發展之後,現在開始衰落下來,其原因在于不斷滋生起來的分利集團對經濟增長起阻礙作用。
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作出完滿解釋的“滯脹、失業和經濟周期”也可從分利集團作用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分利集團決策緩慢,使決策日程愈益紛繁,從而引起工資和價格“黏”,使社會壟斷
增加,市場無法結清,從而導致失業增加,社會總收入減少,需求下降,最後導致經濟的衰退和蕭條。
考察分利集團對經濟社會之影響並分析其作用機理是貫穿《探源》全書的鮮明主線,奧爾森把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或根源聚焦到分利集團上,因此,合乎邏輯的結論是: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限製分利集團。作者最後指出,采用限製分利集團的法規,不需耗費大量的資源,聰明而堅決的政策本身就能大大增進經濟繁榮與社會效益。
奧爾森于本書所闡明的理論和方法是一種重要而獨特的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理論和方法。它不僅適用于西方各,而且對研究東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國家興衰探源》譯者前言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前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