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面幾章已經可以看到,流行學派的理論系存在著三個主要缺點。第一是無邊無際的世界主義,它不承認
家原則,也不考慮如何滿足
家利益。第二是死板的唯物主義,它
只是顧到事物的單純交換價值,沒有考慮到
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長遠的利益以及
家的生産力。第三是支離破碎的狹隘的本位主義和個人主義,對于社會勞動的本質和特征以及力量聯合在更大關系中的作用一概不顧,只是把人類想象成
于沒有分裂爲各個
家的情況下與社會(即全人類)進行著自由交換,只是在這樣情況下來考慮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私人事業。
但是在個人與整個人類之間還有一個中介者,這就是家。各個
家各有它特有的語言和文字、傳統和曆史、風俗和習慣、法律和製度,它需要這一切來求得生存、獨立、改進以及在未來歲月中繼續存在,它有它自己的疆士;這是一個團
,是由千頭萬緒的精神關系和利害關系結合起來、把自己合並成一個獨立整
的,它承認它自己的和本身範圍以內的權利法則,但與別的同類團
在
家自由上仍然
于對立地位,因此在目前世界形勢下,只能依靠它自己的力量和資源來保持生存和獨立。個人主要依靠
家並在
家範圍內獲得文化、生産力、安全和繁榮,同樣地,人類的文明只有依靠各個
家的文明和發展才能設想,才有可能。
然而,一方面各個家就它們的情況和環境來說,彼此之間是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它們之中有巨人,也有侏儒,有
格健全的,也有缺手缺腳的,有文明的,也有半文明或野蠻的;但是它們就同個人一樣,都要求生存、要求進步,這是天賦的本能。使
家從野蠻轉變到文明,從弱小轉變到強大,尤其重要的是使它獲得長期生存的保障,這些都是政治任務。要完成
家的經濟發展,爲它進入將來的世界集團准備條件,這卻是一個政治經濟任務。
于正常狀態下的
家所具備的是共同的語言和文字、廣闊的領土、多種多樣的天然資源、合宜的
境和稠密的人口。
家的農工商業和航運事業必須作共同的、按比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教育事業以及一般的文化事業必須與物質生産
于同等基礎。它的政
、法律和製度對于本
人民必須提供高度的安全和自由,對于宗教、道德和繁榮必須能有所促進,總之必須以提高人民福利爲目標。它在陸上、海上必須具有足夠力量來保護其獨立生存以及
外貿易。它還應當有力量對落後
家的文化發生有利影響,用它的過剩人口以及精神與物質資本來建立殖民地,建立新
家。
地大、物博和人口衆多是正常家的基本條件,也是文化發展、物質發展和政權鞏固的基本條件。一個土地狹小、人口無多的
家,尤其是如果有著各別的語言時,它的文學、它的促進藝術與科學的製度,就不會是完善的。一個小
是決不能使生産的各部門在它
境以內獲得充分發展機會的。在這樣環境下,一切保護製度不過是私人壟斷
質,它只有靠了與強大的
家結成同盟,犧牲一部分
家利益,並加倍地努力,然後可以有希望勉強保持獨立地位。一個
家如果沒有海岸線、商船或海軍,或對其河流的港口沒有管轄權,那麼它在對外貿易上就不得不依賴別
家;它既不能建立殖民地,也不能締造新
家;在這樣情況下,它的過剩人口以及精神與物質資本流入未開化
家時,就會對它自己的文學、文化和工業造成損失,而有利于別的
家。
一個家,如果沒有海洋和山脈爲屏障,遇到敵人攻擊時就成爲四戰之地,在這樣情況下只有忍受很大犧牲,才能有希望爲自己建成一個獨立的關稅製度,然而無論如何,這個製度仍然是不會十分完善的。
家領土上的缺陷是可以補救的,補救的方法有的是通過王位的繼承,如英格蘭和蘇格蘭,有的是收買,如佛羅裏達和路易斯安那,有的是征服,如大不列顛和愛爾蘭。
現代則又采用了一個第四種方法,它比征服的方法合乎公道,更加合乎家爭取進展的要求,也並不有賴于王位繼承等偶發的事變,這就是通過自由協商的方法,使不同
家的利益結合起來趨于一致。
德通過關稅同盟這一措施,初次取得了它在民族精神上的一個重要表征。但是這個同盟的範圍還沒有擴展到全部海岸地區,它的範圍應當從來因河口直到波蘭邊界,把荷蘭和月麥都包括在內,只有這樣才能算是大功告成。將來這兩個
家一定要加入德意志同盟,然後再進一步加入德意志
家,這是一個自然結果,到那時德意志
家就立即可以享有它目前所缺乏的那些,那就是漁業和海軍,海外貿易和殖民地。況且就血統和一般特征來說,這兩個
家本來是屬于舊耳曼民族的。它們受到了債務負擔的壓迫,這只是由于違反自然形勢、硬要掙得獨立的結果;將來勢所必然,這種負擔的壓迫符愈演愈甚,直到難以忍受的程度,到那時它們就會認識到與大
合並是合情合理、也是合于需要的。
比利時的領土和人口都很有限,要彌補這個缺陷,唯一的方法是與較大的鄰邦相聯合。美和加拿大兩者的人口越是增加,美
的保護製度越是發展,就越會使它們感到彼此有靠攏的必要,英
要從旁阻撓,就會越來越感到困難。
從經濟方面看來,家都必須經過如下各發展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
當一個家由未開化階段轉入畜牧、轉入農業、進而轉人工業與海運事業的初期發展階段時,實現這種轉變的最迅速有利的方法是對先進的城市和
家進行自由貿易,但是要使工業、海運業、
外貿易獲得真正大規模發展,就只有依靠
家力量的幹預,才能實現。各
工業發展的經過都可以作證,尤其是英
的曆史,格外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家,其農業愈不發達,愈沒有機會把自己的剩余
産品通過
外貿易換取外
工業品,在未開化程度上陷得愈深,只宜實行君主專製政
和法製,這時如果實行自由貿易(即輸出農産品、輸入工業品),也就格外能起到促進繁榮與文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個家在農業、工業、社會、政治、內政上已經有了充分的發展,而仍然以農産品與原料向
外交換工業品,那麼它在這些方面的發展程度愈高,通過
外貿易在改進
內社會狀況方面所得的利益將愈少,在比它先進的工業
家對它的優勢競爭中它所受到的損害也愈大。
就後一類家來說,它們已經具備一切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必要條件和手段,可以把自己建成工業
家,從而在文化……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第15章 民族精神與國家經濟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