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財産權利與製度變遷譯者的話上一小節]成本,也要支付強製成本,不過,由于它在作出決定時不需要有一致的同意,只要符合相互認可的組織程序即可,它要支付的組織成本可能要低于自願安排。爲了選出一種最有利的安排,決策者將會比較各種可選形式的淨現值,並從中選出一個最大淨現值的安排形式。
戴維斯和諾思還討論了對潛在利潤的認識與新安排的創新之間存在的時滯。他們將這之間的時滯分爲:(1)從辨識外部利潤到組織最初創新團所需要的時間;(2)發明一種將外部利潤內部化的技術所需要的時間;(3)從各種可選安排中選出一個最能滿足創新者利潤最大化的安排所需要的時間;(4)從可選擇的最佳安排到實際經營之間所需要的時間。
諾思等人的研究引起了很大反響,並在許多方面得到更系統的闡述和深化。收入本文集的v.w.拉坦的論文“誘致製度變遷理論”是我們從他與賓斯旺格合編的《誘敵
創新:技術、製度與發展》中選取的。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對這些研究的綜合,同時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這篇文章中,拉坦應用他對技術變遷的研究方法來研究製度變遷,將舒爾茨和諾思等的理論推進了一步。他認爲,製度變遷不僅是由舒爾茨和諾思討論的對更爲有效的製度績效的需求所引致,而且也是關于社會與經濟行爲以及組織與變遷的知識供給進步的結果。正如當科學和技術知識的進步會使技術變遷的供給曲線右移一樣,社會科學知識與商業、法律、社會服務、計劃等方面的知識進步,也會使製度變遷的供給曲線右移,而且這些方面知識的進步降低了製度創新的成本。此外,拉坦還討論了經濟和政治市場對製度創新的潛在需求與供給轉變爲製度組織與運行的實際變遷方式的作用,這裏他尤其關注了近年來爲經濟學家所發展了的關于官僚主義行爲和集
行動問題。
林毅夫的文章“關于製度變遷的理論:誘致創新與強製
變遷”被舒爾茨譽爲在製度研究的範圍與內容方面的傑出之作。作者對製度的功能,製度不均衡的原因進行了研究,作出了誘致
變遷和強製
變遷的區分,並吸收經濟學家近年來對
家與意識形態的研究,強調了這兩方面在製度變遷中的作用。
作者認爲,人之所以需要製度,是因爲一個理人能力的有限
,他在作決策時要支付信息費用,以及人生活環境與生産中的不確定
。因而,一方面,人需要用製度來確保生命期的安全,另一方西,又需要它來促進他與其他人的合作,將外部效應內在化。
作者將製度變遷分爲兩種類型:誘致變遷和強製
變遷。前者是指一群(個)人在響應由製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
變遷;後者是由政府法令引致的變遷。誘致
製度變遷又可分爲正式的製度安排和非正式的製度安排。在正式的製度安排中,規則的變動和修改,需要得到受它所管束的一群(個)人的准許,因此,它的變遷需要創新者花時間與精力去與其他人談判以達成一致意見。非正式製度安排中規則的變動與修改完全由個人完成,如價值觀、倫理規範、道德、習慣、意識形態等等。由于製度安排不能獲取專利,誘致
製度變遷會碰到外部
和“搭便車”問題。對此,可由製度企業家來分割潛在的利潤。意識形態也是一種常被用來減少這類費用的重要製度安排。意識形態的經濟功能在近幾年已引起了經濟學家的注意。諾思在他的《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中對此有詳細論述。他認爲,意識形態是人們關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是個人與其環境達成協議的一種節約費用的工具。它具有確認現行製度結構符合義理或凝聚某個團
的功能。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能克服搭便車問題。它必須足夠靈活,使它不僅能贏得新的團
成員的信賴,而且也能保持老團
成員的團結。林毅夫在他的文中提出,成功的意識形態執行這些功能的機製是通過給個人提供選擇
激勵來實現的。意識形態是人力資本,它幫助個人對他和其他人在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現行製度結構中的作用作出道德評判。因此,意識形態信念能起到弱化搭便車、道德危險和偷懶的功能。但是,無論是製度企業家,還是意識形態,都不可能使這些方面消除。因此,誘致
製度變遷就不能滿足一個社會中製度安排的最優供給。
家幹預可以補救製度供給的不足。但是
家在怎樣的情況下才具有這種激勵呢?在本文中,作者把
家看作是通過
家統治者的行爲未完成的過程。他和其他人一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個人效用最大化。他只有在下面情況下才會提供製度供給的不足:即按稅收淨收入、政治支持以及其他統治者效用函數的商品來衡量,強製推行一種新製度安排的預期邊際收益要等于統治者的預期邊際費用。因此,如果製度變遷會降低統治者可獲得的效用或威脅到統治者的生存,
家也可能維持一種無效率的製度不均衡。維持一種無效的製度安排與
家不能采取行動來消除製度不均衡,這都屬于政策失敗。作者探討了政策失敗的幾種可能原因:統治者的偏好和有界理
,意識形態剛
,官僚政治,集團利益沖突和社會科學知識的局限
。
本文集的第1、13篇由胡莊君翻譯;第5、6、9篇由陳劍波翻譯;第11篇由邱繼成翻譯;其余各篇由劉守英翻譯。在出版過程中,我們得到杜鷹、李都等同志的大力幫助,我們尤其要感謝上海三聯書店的陳昕和虞虹同志。由于我們的語言
平所限,譯文中一定有許多缺點和不當之
,請讀者指正。
1990年5月于北京
……《財産權利與製度變遷》譯者的話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01、社會成本問題”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