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收集的是一個預言者12年來的聒噪,但對事態的進展,卻沒能及時地發生影響。這本集子也許應該命名爲“預言與勸說集”,因爲不幸的是,預言相對于勸說較爲成功。但是撰寫其中大部分文章的主旨是在于勸說,在于試圖對輿論有所影響。許多文章在開始的時候被看作是出言輕率、措辭偏激的。不過我認爲,如果讀者今天再閱讀一遍,將會承認當初對那些文章的看法主要是由于它們通常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和意見背道而馳,而不是由于它們本身的特。盡管我是一個不免帶有偏見的證人,但是在我把它們重新閱讀一遍之後,根據事後的判斷,我感覺正相反,它們所論述的內容並不是過分誇大了,而是強調得不夠。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當時寫這些文章時的環境下的自然結果。當我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就痛苦地意識到肯定會有許多人起來反對我,而支持我的人卻非常少,因此我必須對那些我不能加以證實的東西盡量保持沈默。回顧往事,我清楚地記得,我一直保持謹慎的態度,在我能夠確信和論據允許的限度內,言辭上力求謙和。
這些文章根據其內容被分成了五個部分,上面所講的主要適用于前三個部分而不是後兩個部分;也就是說,適用于近十年來的三個重要的爭論——和平條約和戰爭債務、通貨緊縮政策、回歸金本位,實際上這三個爭論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緊密聯系的,尤其是後兩者。對于這些爭論,我都毫無保留地參與其中。由于作者迫不及待地想對他的讀者進行及時的說服,這些文章都是在匆忙之中完成的。後兩部分由于在時間上間隔較遠,因而少了一些令人生厭的噪音。作者的著眼點位于較遠的將來,他所深思熟慮的問題,需要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才能得到明確的是非判定。對于這些問題,他都是以慎重和冷靜的態度來加以考慮的。這裏比較明顯地表現出了他事實上始終堅持的一個中心論點——即確信我們所簡稱的經濟問題,也就是短缺和貧窮的問題,以及各個階級和各個家之間的經濟鬥爭的問題,只是一種可怕的混亂,是一種暫時存在的不必要的混亂。由于西方世界已經擁有資源和技術,如果能夠創造出利用這些條件的組織
製,就能夠把現在消耗著我們精力和物力的經濟問題降低到次要地位。
因此這些文章的作者,盡管有許多聒噪,但仍然希望和相信在將來的某個時期,經濟問題將退回到它應的地位,我們的心智將用來、或重新用來對付我們真正的問題——生活問題、人類關系問題和關于創造、行爲與宗教的問題;並且認爲,這個時期的到來將指日可待。我偶然發現,從經濟分析中可以得出一個微妙的推論,它能夠說明爲什麼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會産生作用。如果我們始終遵循著樂觀的假設,那麼假設會趨向于實現;否則,在悲觀的假設下采取行動,那我們將會永遠陷于貧乏之中而無法自拔。
這些文章是從作者已出版的作品中收集而來的,有的摘自于整書,有的是獨立的小冊子,有的是報紙和雜志上的文章,收集的時候未加區別。彙編時原則上對原文的任何部分,凡是對文章的主要論點來說是多余的或不必要的文字,以及只記述了現已喪失趣味的那些過去事件的部分,都毫不吝惜地加以刪除(刪除本書內概未注明);但是對于保留的部分,則內容一點也沒有改動。
我認爲選擇的這個出版日期是適宜的,因爲我們正在一個轉變的時點上,它被稱爲
家危機。但是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對于英
而言,最主要的危機已經過去,現在是一種暫休階段。在1931年的秋季,我們正在瀑布之間的一個安靜的
潭中放松自己。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又獲取了選擇的自由。在今天的英
,幾乎沒有人會相信凡爾賽和約或戰前的金本位或通貨緊縮政策。這些戰鬥已經取得勝利——主要是由于事態變化産生的無法抗拒的壓力,而固有的偏見的逐漸削弱只是次要原因。但是,我們當中的大部分對于下一步應當怎樣做,以及如何利用我們重新獲取的選擇自由的問題,還僅僅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想法。因此我情願牢牢地盯住過去,以提醒讀者我們是怎樣過來的,目前的現象是怎樣的,以及過去我們所犯錯誤的
質。
j.m.凱恩斯
1931年11月8日
《預言與勸說》序言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一篇 巴黎”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