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面前這本書稿,我想到了很多問題。
這些年來,學術界圍繞中加入wto的時間和條件已經有不少討論,也出了一些書。但是,我總感到這些討論似乎還缺點什麼。有的人可能自己是懂得的,卻未免故作高深,給人以霧裏看花的感覺;有的人可能自己也不懂,跟著唱高調;有的則是半懂不懂,煮了夾生飯給人吃,或賣弄名詞、術語和規則,或就事論事,學理上漏洞不少,卻倉促地下一個毋庸置疑的結論。與學術界的撲朔迷離相應,還有一個讓人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衆多報刊雜志的熱情期盼,另一方面卻是一些經濟部門和企業領導人的憂喜參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謎底也許是非常複雜的。從學理上說,這可能是市場競爭崇拜情結在作怪。人們對競爭的態度就是非常複雜暧昧的。經過學習和熏陶,人們在理論上相信市場競爭的優越,但在現實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卻感受著競爭的殘酷淘汰。因此,人們支持加入世貿組織,卻害怕在激烈的競爭中丟掉飯碗。然而“害怕”只是一種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情緒,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撐,成不了製定政策的依據。正因爲如此,常常出現很奇怪的討論,雙方爭著認同自由貿易,痛斥貿易保護觀點,在這一前提下小心翼翼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這就從根本上取消了討論,因爲真正嚴肅的、有價值的問題恰恰在于對市場競爭萬能論的真實的探討。中
剛剛引入市場經濟,形成競爭萬能的輿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隨著市經濟的發展,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競爭萬能論的局限
。事實上,亞當·斯密式的自由競爭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爲即使人爲地設定了一個平等的完全自由的競爭狀態,要不了多久,優勝劣汰規律就將起作用而消滅自由競爭,逐漸形成壟斷競爭、寡頭壟斷甚至壟斷,壟斷的程度也會從地方壟斷走向一
壟斷,直至走向全球壟斷。薩缪爾森等在《經濟學》第16版(1998,英文版)中也指出:“競爭市場的結果即使實現了效率,也不會是社會方面值得向往的。競爭市場本身並不必然保證符合于收入和消費公平分配的社會理想的後果。”相反,有的學者還指出,它使“贏者奪取全部市場,吸引過多的參與者,導致無效的消費和投資,並且經常使文明墮落。”與由競爭走向壟斷相伴隨的,一方面是技術日新月異地進步,另一方面卻是技術進步的成果愈益集中到少數強者手中,愈益將弱者排斥到社會生活的邊緣。號稱富甲天下的美
,不是有3000萬貧困人口嗎?不是有數百萬人流落街頭、生死由天嗎?這還只是美
富人在
內留下的
影。由于美
是全球財富中心,世界上十多億食不裹腹者都可以被理解爲美
富人的
影。從強者的角度來看,競爭肯定是萬能的;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競爭是促進技術進步的;從弱者的角度來看,競爭卻是危險的,至少是需要清醒對待,而不能盲目崇拜的。當中
選擇市場經濟時,論者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當中
考慮加入以自由貿易爲核心訴求的wto時,論者就不得不考慮站到弱者的位置上來。因爲,中
經濟在世界上的位置的確是弱者。這才是根本的問題。
我很高興地看到,終于有人站到弱者的立場上來考慮加入wto問題了,而且這個人還是一位青年學者。我認識韓德強同志是在今年春天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當時他就坦率地表達了對競爭崇拜情結的流行的憂慮,並且作了若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分析。因此,當他請我作序時,我就欣然應允了。
我看此書最大的價值還不在于討論wto問題,而是從wto問題入手,分析了競爭萬能論的邏輯錯誤及其危害。作者把競爭萬能論稱爲市場漫主義,認爲它由三部分組成,即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和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這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因爲此三論的確使人容易形成“市場機製能自動帶來進步和發展”的
漫主義情調,也的確是目前競爭崇拜情結的核心。作者進而認爲,市場
漫主義是經濟強
拆除經濟弱
自我保護屏障的戰略工具,這也是有曆史和現實依據的。事實上,當今美
所力倡的經濟全球化正是起了這樣一個作用。美
企圖在全球化旗幟下讓各
把經濟主權交給由它
縱的各類全球經濟組織,這樣,美
就將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享有完全經濟主權的
家,實際上成爲各
的中央政府。從
際競爭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淘汰各
政府,實現美
贏家通吃的美夢。
中不會那麼容易被淘汰的。鴉片戰爭以來,中
一度被淘汰過。但是隨即有孫中山、毛澤東等一大批民族英雄挺身而出,建立了新中
,奠定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當然,中
由弱而強的路才走了一半,與世界強
相比,我們還仍然弱小落後。因此也仍然需要強烈的
家意識,仍然需要新一代人的遠見卓識和艱苦奮鬥。我感到欣慰的是,青年人正在成長、成熟起來。在本書中,作者不但分析了市場
漫主義的邏輯缺陷,還提出了他稱爲市場現實主義的建設
思路。他的市場現實主義也有三論,即“競爭論”,“貿易保護論”和“中心一外圍論”。其中,“競爭論”是他的核心現點。在作者看來,市場如同戰場,競爭如同戰爭。市場機製是一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正反饋機製。由于正反饋機製的不可持續
,因此會遇到周期
的崩潰,這就是經濟危機。作者認爲,這一觀點不僅可以合乎邏輯地推論出“貿易保護論”和“中心—外圍論”,而且可以更充分地解釋和指導微觀經濟活動,甚至可以更好地整理500年資本主義經濟史。應該說,這一觀點是大膽的,富有啓發
的,也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沿著這一思路,作者認爲,中
需要製定一項由弱變強的
際經濟持久戰戰略,這項戰略由四個要點構成,即:就業優先、資源節約、扶植戰略産業以及爲科技和教育事業重鑄靈魂。這意味著我們得承認,在相當長時間裏,中
經濟的城鄉二元結構都具有現實合理
。
我想,這些觀點對于習慣了把當前的一切問題都歸咎于市場不完善、不成熟的人來說,應該是具有一定震撼的。其實,真正成問題的恰恰是所謂“成熟的、完善的市場經濟”概念。歐美的經濟學家們並沒有這一概念,因爲他們知道市場經濟內在地具有缺陷。他們既爲不存在完全自由競爭市場而苦惱,也爲由外部效應、信息不對稱、壟斷等産生的“市場失靈”所困擾。而且,他們還提出這樣的見解:分析市場含義應涉及政治的、文化的和經濟的製度方面,因而對市場的評價必須擴展到它們對權力結構和人文發展進程的影響。市場存在的缺陷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反而有可能逐漸加劇,例如壟斷的規模越來越大,一
經濟危機有可能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像日本90年代以來所深陷的大蕭條是19世紀的經濟學家無法想象的。這是日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成熟所造成的嗎?有的人說是,日本的經濟危機暴露了裙帶式資本主義的問題。我看,這可能是美
人推卸責任的說法。更合理的說法恐怕是,80年代美
逼迫日元大幅度升值,一手製造了日本的經濟嚴重泡沫化,90年代的蕭條只是泡沫破裂的産物而已。在很多人眼裏,美
的市場經濟可謂是成熟、完善的典範了。但是,去年八月美
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其主要
盤手中有兩位是獲得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myron s.scholes和robert c.merton)破産,差一點把整個美
的金融
系拖下
,是美聯儲打破常規,運用裙帶資本主義的辦法注入資金,才算是堵住了眼看決口的大堤。更值得注意的是,美
經濟可能也已經被高度泡沫化。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克魯格曼教授又發出了警告,認爲不出一年,最多一年半,美
、美鈔將有大幅貶值。果真如此,屆時,我們又將到哪裏去尋找“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典範”呢?
21世紀中向何
去,世界向何
去,這是非常大的問題。我們當然需要競爭,但是不應該由此産生競爭萬能論,把它神化了;更不應該把
向美
的標准和規則看齊作爲中
的出路。自從資本主義製度誕生以來,世界面貌發生了極爲根本的改變,技術進步使得一切科學幻想都能成真。但是,這一製度也産生了二次毀滅
的大戰,也把人類推向與自然決裂的險惡
境。這一切都是由于這個製度遵循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哲學。只有以人的全面發展爲目的的競爭才是人類所需要的。如果競爭的結果是使人類毀滅,那麼一切技術進步又有何意義呢?
我願意把這個問題留給一切真誠關心著這個家和這個世界的青年朋友們。
胡化光
1999年9月
……《碰撞》序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前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