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萬煦譯,蔡受百校,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
曆史常常有著驚人的相似。今天,從經濟學界到一般輿論都把全球化作爲經濟活動的合理化的代名詞,並以上帝般的口吻斷言,全球化將不可逆轉。因此,一切主張資本管製的言論,一切主張建立本獨立完整的工業
系的人,一切貿易保護的做法,都顯得那麼不合時宜。1998年香港爲了保衛聯系彙率製,運用金管局的儲備與
際金融炒家大戰一場,挫敗了金融炒家迫使港元貶值、並從中漁利的企圖。但這一場保衛戰被
際輿論普遍認爲是違背了資本自由流動和政府不幹預市場的信條,從而使香港失去了自由貿易港的美譽。同樣,馬哈蒂爾總理宣布外彙管製,以阻止
際熱錢洗劫馬來西亞的財富,也被華爾街控製的
際輿論詛咒爲違背曆史
流的異端分子。但是,如果資本自由流動和全球化趨勢給各
人民帶來的不是福音而是災難的話,這樣一種信念和趨勢究竟能堅持多久呢?爲什麼我們還要爲全球化的到來鼓與呼呢?究竟是誰從全球化趨勢中受益,而又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全球化進程呢?
知史明鑒。將近200年前,當英工業的力量在世界上獨占鳌頭時,在歐洲大陸經濟學界和輿論界也流行著一種自由主義信條,始作者是亞當·斯密;那時候也流行著一種趨勢,叫世界主義。但是歐洲大陸,特別是德
和法
的實業界和政界人士卻並沒有奉行自由主義信條,並沒有把世界主義趨勢看作是上帝的天啓。他們懂得自己在與英
工業的競爭中
于弱勢,因此他們這樣回應自由市場的天使們:“如果英
在工業上
于高度的先進地位,可以容許比以前更進一步的
外競爭,那是符合英
自己已經看得很清楚的
家利益的。但是法
的工業還沒有達到充分發展地步,因此它自己也是看得很清楚的利益是在于使工業獲得保障,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保護製度目前對它說來是不可少的。等到將來時機成熟,法
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可以容許
外競爭而不必借助于限製措施時,他(維萊耳先生)將毫不遲疑,學習坎甯先生的榜樣,使法
可以從中獲得利益。”(第312頁,法
大臣維萊耳回答英
首相坎甯,估計爲185年前後——摘注)而德
則在李斯特的
家主義經濟學說的指導下成立了德
關稅同盟,實施了堅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可以設想,沒有德、法、美等各
實業界和政界人士的清醒頭腦,就沒有這些
家在19世紀的崛起和強大,世界也許早就在英
的獨霸下實現全球化了。
實際上,在19世紀,身力行“亞當·斯密學說”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波蘭、俄羅斯等
家,這些
家的地主、貴族們用自己的農産品交換英
的工業品,過了一段價廉物美的好時光,但是很快由于沒有發展本
工業,一當世界市場農産品供應過剩,地主們就叫苦連天了。這些
家最終成了歐洲的農業
,失去了在歐洲的發言權。而當時,同樣落後于英
的德、法、美等
家卻沒有那麼無知地聽從斯密教條擺布,其
家經濟政策的真正指導思想是德
經濟學家李斯特的
家主義經濟學說。今天,這些
家強大起來了,特別是當年靠貿易保護起家的美
成了發達
家的盟主,爲了防止世界上新的競爭對手擠入發達
家俱樂部,它們效仿當年英
的做法,到
宣揚亞當·斯密的教條,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李斯特的
家主義經濟學說——悄悄地收藏起來。于是,作爲19世紀真正傑出的經濟學家代表的李斯特以及他的著作,被現代經濟學家們不動聲
地排擠出了經濟學的殿堂,甚至在經濟學說史上也只是一筆帶過。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政治經濟學的民
系》于1841年出版,它總結了李斯特作爲德
關稅同盟經濟顧問時豐富的實踐經驗,比較了當時歐洲大陸各
以及美
的興衰,史料豐富,行文流暢,說理充分,在批駁自由市場教條的同時,形成了完整的
家主義經濟學說,對于遏止“亞當·斯密學說”對德
工業的威脅,協調德
政界、實業界和輿論界的意見,化解德
地主對保護主義的反對,起到了只手擎天的作用。舊中
,一些抱著實業救
理想的人曾譯介過此書,但由于帝
主義在政治上、經濟上全面控製著中
,關稅不能自主,李斯特的主張也就無從實施。解放後又于1961年翻譯出版了該書,但由于當時出版此書主要是供批判用,影響也很小。而現在,中
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又有完整的
家主權和發展壯大自己的
家意志,而且面臨著日益嚴峻的
際競爭的挑戰,李斯特的著作就有了重大的時代意義。
馬克思和李斯特是同時代的德經濟學家,但爲了批判資本主義的需要,馬克思著重分析了亞當·斯密的著作,而對李斯特分析很少。這種情況造成了當前我
經濟學界無論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還是提倡自由市場的學者都對李斯特知之不多。但是,我們認爲,李斯特
家主義經濟學特別適合落後
家在世界市場經濟的競爭,適合中
大力發展生産力的基本方針,因而應當成爲各級經濟管理幹部的必讀著作。如果繼續單方面地讓源自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教條在幹部、知識分子和輿論界流行,那麼,中
發展生産力的前景將會受到重大威脅。
以下是要點摘錄。其中提到的流行學說即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學說。如果將文中流行學說換成新自由主義,將世界主義換成全球化,將英換成美
,將德
換成中
,在自由貿易基礎上再增加資本自由流動,在貿易保護基礎上再增加貨幣管製,則可大
用于分析今天的世界。
拿破侖戰爭以後,德的邦數已由300個減少到38個,但是各邦有自己的關稅壁壘,各邦內部各個省區也分別規定有地方生産率。這種情況大大妨礙了商品流通的發展和全
市場的形成。爲了消除這種阻礙,德
資産階級早在1819年就建立了工商業協會(由李斯特等人領導),1834年成立了統一的關稅同盟,除了奧地利和一些小邦,其他各邦都參加了。由于共同稅界的確立,大工業特別是紡織工業獲得了比較迅速的發展,1835年建築了第一條鐵路。可是
內政治上的統一還沒有完成,工業的發展還遠遠地落後于英
和法
。當時英
已經實現了高度的工業化,法
的工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它們竭力提倡在
際市場上開展自由競爭,以大量廉價的商品沖擊德
的市場。怎樣擺
外
自由競爭的威脅,……
碰撞附錄 世界主義還是國家主義?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