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碰撞>附錄 美國崛起之路對中國的啓示

《碰撞》附錄 美國崛起之路對中國的啓示

經濟類作品

  

——對美guo曆史上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之爭的思考
韓德強

  自從資本主義降生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之爭始終是各guo不同政治經濟派別分歧的重要成份。隨著時代的變遷,一guo可能從主張自由貿易轉向貿易保護,也可能從貿易保護轉向自由貿易。一般來說,在guo際經濟危機時期,貿易保護的聲音往往擡頭;而在繁榮時期,自由貿易又容易成爲chao流。對于強guo來說,自由貿易是占領弱guo市場,打敗弱guo企業的旗幟;對于弱guo來說,貿易保護是抵禦市場強權,發展民族工業的盾牌。當一guo從弱變強時,它就會開始贊同自由貿易;反之,當一guo由強變弱時,它又會回到貿易保護主義路線上去。可以說,美guo的曆史就是根據本guoguo際市場競爭中的力量強弱交替運用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兩種主張的曆史,而美guo也正是因此才從一個殖民地guo家變爲世界第一流的強guo。不僅如此,由于英guo力圖保持世界工場的地位,美guo運用貿易保護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guo炮艦調動了美guo人民的愛guo主義激惰,美guo很難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如果不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許今天的美guo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樣,徒有廣裹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卻仍受發達工業guo的控製和掠奪,依然貧窮落後。因此,對于今天追求強大的中guo來說,破解南北美洲不同曆史命運的奧秘,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禁運催生了美guo製造業

  1881年10月,英軍將領康沃利斯于約克敦投降。1883年,英guo正式承認美guo獨立。但是獨立戰爭的勝利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展。獨立戰爭期間,由于對英貿易的滯阻,北美的製造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從生産技術和産品質量看則仍遠落後于英guo。戰爭結束後,英guo利用自身強大的製造業和商業優勢,一方面對美guo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製,包括禁止美guo貨進入西印度群島;另一方面則向美guo大量傾銷英guo貨。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guo的生鐵爲3929噸,1791年下降爲797噸①。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産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來商業和航海業停滯,造船業衰落。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guo從英guo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爲7591935英鎊,而同期美guo向英guo出口則僅爲2486058英鎊,逆差高達5205877英鎊②(原文如此,疑有小錯誤——引者注)。出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産,債務鏈條破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蕩,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的是謝司起義③。在美guo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爲“危機時期”④。從競爭的觀點來看,其實質是英guo挾裹著其市場競爭的強者優勢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guo進行打擊,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殖民。

  ①張少華著:《美guo早期現代化的兩條道路之爭》,第3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②同上,第35頁。

  ③楊生茂、陸鏡生:《美guo史新編》第105頁,中guo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④同上,第34頁。

  危機給美guo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沖擊,“美guo向何chu去”一時成爲報紙和小冊子所討論的焦點。在一片喧囂聲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大聲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貿易的多爲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機時期,南部大種植園主兼並了大量小農的土地,鞏固了競爭地位,他們雖然對英guo限製出口不滿,卻得益于優質廉價的工業品。因此他們主張自由貿易,一方面要求英guo取消出口限製,另一方面試圖擺tuoguo的商業壟斷,開拓南歐、北歐市場及其他全球市場,同時則加快向西部擴張,將西部廣裹的土地變爲農産品的生産基地,以增強美guo農産品的競爭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張自由貿易,因爲他們的利益來自對外貿易的擴大,無論進出口是否出現逆差,只要貿易總額上升,就少不了他們的利潤。主張貿易保護者成份比較複雜,既有保衛獨立戰爭成果的愛guo主義成份,又有在謝司起義前鞏固統治秩序的成分;既有受英guo打擊最沈重的廣大小農,又有爲數不多的製造業主。由于當時主要矛盾是抵製英guo的經濟侵略,因此,主張增強聯邦政府力量、加強貿易保護的代表,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事實上控製了政府決策。漢密爾頓認爲英guo的力量來源在于製造業,因此美guo必須重視製造業的發展。而要發展製造業,則必須有政府保護。他指出需要政府保護的三個理由:(1)外guo政府對製造業有保護和獎勵;(2)農業guo居民出于習慣往往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3)製造業guo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已經具有優勢,這就使“最新建立製造業的guo家與製造業已成熟的guo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①。

  ①張少華著:《美guo早期現代化的兩條道路之爭》,第8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遺憾的是,由于當時美guo社會經濟結構由依附于英guo的種植園主和大商人主導,故漢密爾頓主張中唯一落實的是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建立了財政稅收製度,恢複了公共信用,順利發行了新guo債,使聯邦政府不再有名無實。然而漢密爾頓所珍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關稅法案規定進口稅率僅爲9%,遠不足以保護新生的製造業。英guo知道自己的競爭優勢所在,一開始就禁止機器和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外流。由于西部土地的吸引,美guo工人的工資平均又比英guo高1/3到1/2。加以英guo企業主資金雄厚,有現成的銷售網絡等因素,使美guo製造業舉步維艱。1801年的326家gu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于製造業,僅占總數的2.4%①。

  ①張少華著:《美guo早期現代化的兩條道路之爭》,第13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美guo很難擺tuo後來中南美洲各guo的命運,也成爲歐洲工業guo的附庸。因爲主宰著獨立後美guo社會的是大農場主和大商人,他們都從依附地位中獲益。發展製造業的每一個重大措施都與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相抵觸,征收高關稅首先種植園主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歐洲的工業消費品,如果對方實施報複xing措施,則還會連帶出口下降,價格下跌,收入減少。在這種社會經濟結構中,資源越豐富就越可以依賴開發資源來獲取收益,就越缺乏發展製造業的動力——相比之下,島guo日本只能靠發展製造業。傑斐遜的自由貿易主義和農業guo之夢,正是建……

碰撞附錄 美國崛起之路對中國的啓示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附錄 美國崛起之路對中國的啓示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