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漢斯·彼得·馬丁,哈拉爾特·舒曼,張世鵬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全球化時代意味著什麼?許多學者說,這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全球化時代是信息時代,全球化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全球化將是第三世界的挑戰和機遇,將是高技術造福全人類的福音。
對此,德的世界級刊物的兩位著名記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將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和深刻的思想融于一
,撰寫了《全球化陷阱》一書,生動地描繪了全球化時代的真實圖景。對于正在受到全球化
越來越強烈沖擊和吸引的中
來說,本書對我們了解全球化時代提出的嚴峻挑戰極富啓發
。爲此,我們對原書主要觀點作了摘引,供讀者參考。
富人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美經濟的這種徹底的變化,對大公司的高層經理人也是有利的:他們一向很高的收入自1979年以來平均又淨增了66%。在1980年,他們的收入大約就相當于他們的普通員工的40倍。今天,這一比例已達到1:120,其中包括例如消費品巨子海因茨公司的首腦安東尼·奧雷裏的高額收入,此人每年收入8000萬美元,或每小時平均掙得近4萬美元。(第162頁)
財富分配嚴重兩極化
358名億萬富翁所擁有的財富相當于總計25億人,即幾乎世界一半居民的所有財産。盡管北部家的政府念經般地反複許諾,保證做出決定
讓步,發展中
家的債務還是不斷增加。1996年必須償付的債務上升到1.94兆億(應該是19400億,這裏是誤譯——引者注)美元,是10年前的2倍。(第34頁)
世界上1/5的最富有家決定著全世界84.7%的社會總生産,他們的公民所從事的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84.2%,占有著世界各
內儲蓄額的85.5%。(第42頁)
發達家的失業大量增加
西德人的平均淨收入近5年來持續下降,聯邦共和高級企業顧問羅蘭德·貝格爾預言說,在未來10年內僅在工業中至少將有150萬勞動崗位被繼續消滅掉。奧地利平均每年有1萬個工業勞動崗位被消滅,1997年失業率爲8%,幾乎是1994年的2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對于這種衰落現象的普遍解釋可以被高度凝縮爲一個詞彙:全球化。這個不斷被重複的命題聲稱,高科技武裝的通訊交往、低廉的運輸成本、沒有
界的自由貿易正在把整個世界融合爲一個唯一的市場。這些都造成了激烈的全球競爭,包括勞動力市場的競爭。(第7頁)
世界範圍內4萬家擁有大規模職工隊伍的跨公司,猶如許多
家,彼此相互比賽。這使得一系列
家及其迄今爲止的社會秩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在這一條陣線上,新的資本
際有時在這裏,有時在那裏,以抽走資本相威脅,迫使政府大幅度減少稅收,提供數十億的補貼,或者無償提供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全球資本流動的指揮者不斷向下壓低本公司繳稅職工的工資
平。而工資率,即工薪人員的薪金在社會財富中所占比例在世界範圍內都在下降。在工資薪金不斷下降的時候,交易所和康采恩利潤卻以兩位數的比例直線上升。與此同時,失業率和
家財政預算赤字都在並排增長。(第9~10頁)
美低失業率的真實含義
《紐約時報》這樣寫道:“如果一個能得到小時工資15美元的製造業工人被解雇,而接著找到的工作只掙得這個數目的一半,那麼說什麼失業率很低又有什麼意思呢?”美新聞雜志《新聞周刊》用“殺人的資本主義”這一用語來形容美
未來的新的競爭力。(第168頁)
失業增加的原因是跨公司追逐高額利潤
德意志銀行董事會成員烏爾裏希·卡特利裏預言“銀行將成爲90年代的鋼鐵工業”。據庫珀—萊勃蘭德經營咨詢公司的市場研究家們確證,以上的說法並非言過其實。(第136~137頁)銀行業和保險業中剛剛發生的事情,卻早已席卷了一個所謂的未來型行業部門,這就是計算機軟件生産部門。早在十年以前,這類部門的龍頭企業如惠普公司、摩托羅拉公司或ibm公司,就從印度以較低薪金招募新的專業人員。它們把這種省錢的辦法稱之爲“購買大腦”。許多公司幹脆把它們的數據儲存工作的重要部門遷往印度。不幾年的工夫,在印度高原的中心班加羅爾,就聳立起一座人口達百萬的“電子城”。西門子公司、康柏公司、得克薩斯儀表公司、東芝公司、微軟公司和洛圖斯公司,也就是說計算機行業的所有全球大商號都在此設有分支機構或在當地的印度下屬機構中擁有研製工作訂單。今天,次大陸的計算機軟件工業總共雇用了來自馬德拉斯、新德裏和孟買的12萬大學畢業生,他們使這些企業在1995年實現了總計達12億美元的銷售額,占其勞務出口額的2/3。(第138頁)
技術咨詢和網絡設計協會的一位專家卡爾·施米茨認爲,數據理行業中的低酬勞動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有了新的工具以後,在未來,1名程序編製人員可以完成他的今天的同行100人所完成的工作量。對于在此以前一直作爲科學進步前沿陣地上的精英的職業階層來說,這種前景是有些殘酷的。施米茨有理由斷言,目前德
軟件生産部門中的20萬個工作崗位,將來也許只能保留下2000個,不多不少2000個。(第140頁)
自由貿易區加大了區域內競爭的烈度,增加了失業
布魯塞爾的歐洲共同委員會于1988年爲論證共同
內部市場方案而提出的長達1000多頁的一份研究報告,曾預計可實現以下各點:增加600萬新的工作崗位,預算赤字普遍下降兩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將逐年達到4.5%。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基礎報告也曾做出類似的承諾。實際情況正好相反。這種內部市場變成爲真正的“驅人競爭的鞭子”(《時代報》),驅趕著歐洲各
工業投入一場競爭,使得一
前所未見的合理化
席卷整個歐洲大陸。失業數字上升,預算赤字也遭到同樣的命運。相反,增長卻放慢了。(第155頁)
在1979年至1995年間,(美)有4300萬人失去了他們的工作崗位。其中多數人很快又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他們當中2/3的人不得不滿足于低得多的報酬和更糟糕的工作條件。(第164頁)
福利……
碰撞附錄 《全球化陷阱》書摘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