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最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次成爲中人街頭巷議的話題。從目前大衆媒
的層面上來看,至少作爲消費者,中
老百姓是擁護“入世”的。從1986年提出“入世”申請以來,至今已有13年了,“黑頭發都談成白頭發了”,這其間中
政府和企業界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來滿足“入世”的要求。每當“入世”談判掀起新的希望時,中
的許多媒
也總是熱情洋溢地向公衆宣傳“入世”的好
,形成蔚爲壯觀的全民盼“入世”的大
。在機關大樓的辦公室裏,在超級市場的櫃臺前,在朋友們的聊天問候中,消息靈通的人士都在發布美
小汽車、計算機、電話費的行情,把聽衆們的心撓得癢癢的,恨不得中
第二天就“入世”。你想,一輛中高檔的皇冠車在美
只售8000美元~9000美元,合人民幣不過6萬~7萬元,只相當于買一輛昌河或奧拓的錢,多劃算啊!還有計算機,200美元就夠買一臺586;電話根本不要初裝費,打電話很便宜,還不斷有別的電話公司用更優惠的價格來吸引你“跳槽”,多好啊!要是出
,千萬別買
航的機票,太貴,找個朋友在
外買好機票寄回來,就能省出一臺電視機。
其實不用出就能知道
外的東西多便宜,1998年中
加大打擊走私柴油、汽油的力度,不就是因爲
際市場的油價低得出奇嗎?也是因爲打擊走私,中關村市場一直走低的電腦價格在1998年年底一度止跌回升。既然外
貨質量又好,又這麼便宜,收入有限的工薪人士當然要歡迎外
貨,當然要盼望“入世”了。1994年曾有小道消息說,中
“入世”有望,轎車市場立刻疲軟,全
各地的汽車銷售商叫苦不疊,因爲人們等著“入世”後的汽車降價呢。
掙錢不容易,明明100塊錢可以買到的東西,卻因爲有高額的海關關稅,要多花100或50,這多冤哪!以前不知道內外市場的行情,以爲手表就是該100多元錢一塊,買的時候沒有二話,歡天喜地的。現在眼界開闊了,知道這是
家保護
關稅鬧的,別人就不幹了。這不是讓消費者當冤大頭嗎?收那關稅幹什麼?這不是保護落後嗎?不是給海關官員營私舞弊提供機會嗎?
因此,每一次“入世”談判受挫,這些持幣待購的消費者都若有所失,就像看自己剛剛買入的那支票不漲反跌一樣。當然,人們希望這是暫時的,正如
票終歸是要上漲的一樣。
1999年以來,衆多媒又開始向消費者介紹“入世”的種種好
了。最典型的是4月20日《中
青年報》的文章《wto這河有多深?》,文章首先說:加入wto,首先必須要有一個“付出代價”的思想准備。天下沒有永遠免費贈與的大餐,不付出,也就沒有獲得。但“入世”後,從長遠看中
的機會大于付出,否則就沒有必要過這河了。然後以很生動的筆觸給讀者描繪了一番“入世”後的美妙景象:
對于單純的消費者來說,中的“入世”實際上意味著可獲得更多的消費選擇、更便宜的商品價格、更上乘的消費服務。由于“入世”後關稅將會降到一個較低的
平,非關稅壁壘也會消除,
外商人能夠直接與中
的消費者接觸,建立自己的銷售系統,與自己的市場對手展開就地競爭,因此老百姓就能在消費生活中得到扮演“上帝”的更好的感覺:用比過去少的錢來選擇更好的商品。
比如,一些現代款式、質量較好的耐用消費品,如汽車、數碼音響、dvd、電信産品以及多用小家電、新穎紡織品、化妝品、食品和果,將會以比現在低的價格更多地出現在中
市場,甚至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以汽車爲例,按照有關規則,我
轎車工業作爲“幼稚産業”將得到一定期限保護,但轎車進入老百姓家庭作爲
家製定的産業政策在中
喊了幾年,老百姓買車和用車過程中卻面對稅費過重等問題。這一矛盾也會隨著中
的“入世”而促使有關部門盡早出臺寬松的配套政策而解決。
至于中城市家庭所喜歡的五花八門的多用小家電、照相機、音響、化妝品等外來商品,本來
外企業的市場優勢就多一點,中
消費者面對這些東西,不用再去香港、泰
借旅遊之機采購,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就會找到更大的自由選擇範圍,花費更少的購買投入。
“關”門打開,現科技含量的新穎的世界流行建築部件、材料也會大量進入中
市場。在中
越來越紅火的住房市場上,人們往往爲其較低的質量、太高的售價而傷腦筋。中
“入世”後,建築部件及材料更容易進入中
市場。革命
新材料的加盟,無疑會使房地産商用更合理的投資和更好的材料,建造出更適合消費需求或者是更便宜的住房,這也將是中
百姓的一個福音。
中“入世”還有一個最直接的推動,可能會表現在對第三産業的貢獻上。在
際上,近年來服務貿易在貨物貿易、技術貿易大行其道之後,居于越來越重要的市場地位,有的
家甚至到了占60%的比率。中
的“入世”將使服務貿易的觀念更快和更好地融合于中
社會。
大多進入了小康階段的中家庭屆時將會面對外資服務貿易如金融服務、文化娛樂、休閑消費等的“拉攏”。一些新的服務機構,如
際旅遊服務、保險服務、禮儀文化服務等,將會帶動本地企業與其競爭,共同提升中
家庭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樂趣,引導人們進入新的消費領域。
不錯,這些都可能是真的,也許很快就會隨著“入世”成爲現實。只是作者沒有告訴我們,那時候中老百姓到哪裏去掙錢。當廉價的美
小麥、大豆、棉花、牛肉、
肉、桔子、葡萄來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時,9億農民卻可能叫苦不疊。十幾年來我們一直在提倡種植經濟作物,發展養殖業,農民們響應市場價格的召喚,紛紛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苗、種,建溫室和現代化
舍,指望著收獲季節能賣個好價錢,來歸還拼湊起來的借款。這個熱
發展到今天,市場已經供過于求了。豬肉批發價5元錢1公斤,這個價格不要說發財致富,恐怕要是還了飼料、豬種的錢,能不能夠養家糊口都成了問題。豬肉如此,其他農産品也都出現過剩。正因爲如此,
家才要製訂保護價,以免谷賤傷農。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美
的廉價農産品來了。美
農業是石油農業,自然條件又好,可耕地遼闊,每年有1/3的農田休耕,人均農産量很高。在石油實際價格已經低于60年代廉價石油時代的情況下,美
農産品的競爭力幾乎全球無敵,它的出口農産品占世界農産品出口總量的近一半。可以預料,一旦美
農産品擠開中
市場大……
碰撞wto能給老百姓帶來多少好處?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