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禅宗與道家>《禅與道概論》後語

《禅宗與道家》《禅與道概論》後語

南懷瑾作品

  距今十二年前,吾在德guo途中,因突患心髒冠狀閉塞症,轉道返guo,息影山居,摒絕妄想,浮雲世事,日以讀書自遣。浏覽既多,理有不明于心者益衆,乃複涉獵宗教之學,而讀佛經。然佛學難通,尤甚于世典。不但翻譯辭章之ti裁有異,名相與內義尤加隔礙。後guo友人之介,得識南師懷瑾先生,晤談片時,如有所契。從此每周星期六下午,敦請先生莅臨舍間,講授佛學及修證心要,祁寒風雨無間,逾十余寒暑。初由一般佛學而漸及各宗大要,乃至顯教密教,禅宗道家,無不圓融普攝,一一加以開示。先生每又隨機設教,履加接引,使余得窺心宗,了知本來,原甚平易。複以禅門宗風,將歇于世,乃允所請,常于每年春初,舉行禅七法會,qin與敬信者,躬行禅寂,由此獲益而知方者,頗不乏人。

  吾年癡長先生十余歲,人或疑其何以執事之恭、誠信之笃,吾每舉韓文公師說,與儒家事師儀禮爲對。況釋迦弟子,如大迦葉、須菩提等輩,莫不年長于文佛,先哲風規,垂範後昆,爲學爲道,先須自去增上慢心,猶恐自有慚德。況吾從先生十余年,執經尋討三教問學,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久而敬之,因非偶然。然先生謙抑自牧,與吾輩交,雖有法ru之惠,而平素惟以友道自chu,遜不爲師,此猶久而敬之,亦理所固然。先生學問知識之淵博,實不愧爲當代通人,此皆有識者所共仰。吾每請其爲浩漫無涯之佛學,作一條貫通論,又爲中guo上下五千年文化學術之源流,作有系統之論述,終因世緣塵累,未遂所願。今春去秋,先生應劉白如兄之邀,在政大教育研究所,講演佛道兩家與中guo文化。又經《大華晚報》披露一部分講辭。讀者鹹慾竟其全文,乃發。心隨喜,爲之經募印送三千冊,用以宏揚中guo文化與佛法之勝緣。以吾從先生遊久,先生道業思想之端緒,略可概窺一二,本書所述佛道兩教學術內容,僅其平生所學,少分之緒論,誠未足以盡其所蘊。然其正學術之視聽,敦思維于正道,淑世利人之情,躍然紙上,故敢不揣鄙陋,特爲拈出要點,俾知其涯岸。

  時際濁世,佛學思chao,雖日益擴展,然說理者日衆,修證者愈少。學者不趨于時尚而視爲哲學思想之研究,即隨歐美後期佛學家路線,從事梵文、巴利文之考證,以爲治佛學之正途。孰知五印梵文,今昔大有異趣,不但方言音譯與內義變遷甚遠,而求證吾guo千余年譯本之梵莢,蕩然無存,據今疑古,漠視中guo佛學之價值,殊有未當。後世巴利文之佛學典籍,大多爲南傳小乘經典,時代懸隔,傳寫錯訛,雖可資爲參考,未必足爲證據。況佛法重在行持實證,佛經所說理趣,皆爲求證一大事因緣之津梁,如理事分途,使文解義,徒成慧業,則失佛法之宗旨。今先生講述佛學部分,深入淺出,隨機設教,側重真修實證之要,抽繹佛學要領,彙歸心地法門,志在作初學之梯航,爲入道之門徑。至于屬辭比事,語含妙旨,惟在讀者好學深思,自可明其大要。

  所講道家部分,追溯中guo文化學術思想之源流,別有見地多不同于俗見。如其反複述說《易經》學系與《書經》學系來源之異同。指陳春秋、戰guo時代,先秦諸子學術思想,各因方域語文之有別,由于先民氏族傳統思想,與曆史地理環境之差異。明揚隱士思想與方士學術爲道家文化思想之淵源。皆發人所未發,闡釋前古沈淪隱晦,開啓後學之正思。若失丹道妙訣之明旨,yin陽術數與天地物理之阃奧,恐囿于習見者大笑而卻走,惟略發端倪而已。惟所憾者,本書所述,因限于時間,未詳其要,猶未盡餍吾人所望耳。

《禅宗與道家》全本在線閱讀完畢..
如果喜歡本書或本作者,您可以:
▷ 下載禅宗與道家TXT全本
▷ 浏覽南懷瑾其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