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中文化,在春秋、戰
前後,便包括諸子百家所有的學術思想,由戰
末期到秦、漢之間,作爲代表而足以影響上下社會各階層的,應該算是儒、道、墨三家,到隋、唐以後,便以儒、佛、道爲代表。這個觀念,我要再三反複說明的理由,就是希望講中
文化,不要偏廢,更不要弄錯方向。關于道家與道教的學術思想,它影響中
曆史文化的巨大和悠久,實在源遠流長,普遍深入每一部分。例如以中
的宗教與哲學而言,佛教經典及佛學內容的翻譯,有許多名詞、術語,以及注釋與疏述,很多地方,都是借重道家學術思想的名辭和義理;當然,後來道家與道教,有很多是采納融會佛教學理的學術思想,那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至于儒家學術,以及侈談玄之又玄的思致辨慧,更離不開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莊子、列子的學問。其他如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學、藝術、工業、農事等等,無不與道教前身的道家學術思想有關。我們爲了盡量簡化來做大概的介紹,列舉最重要,而且最普遍、最熟悉的事,莫如中華民族以及各地方所有的風俗習慣,尤其是過去的農業社會,漁獵社會,平原生活、海洋生活與高原生活,對于五候、六氣、二十四節氣的關系與重視,幾乎與整個的生活打成一片,不可分離,這都由于傳統道家學術思想的影響,直達三千年之久。其次,如過去民間歲時過年的伏臘、送竈、元旦、祭天地祖宗、正月初七的人日、初九的九皇誕、正月十五的上元節、春社的宴會、二月十二日的花朝、三月三日的上墳掃墓、五月端午的
菖蒲、飲雄黃酒、六月六日的曬曝、七月七的乞巧、七月十五的中元鬼節、八月十五的中秋、九月九的登高等等,不盡細說的風俗習慣,都由于道教思想所形成。若在一般民間迷信道教觀念的習慣而言,幾乎每一個月當中,便有大半時間,都在禁忌與信守之中,簡直不敢錯走一步。至于婚喪慶吊等與禮儀有關的習俗,無一不從道家的觀念而來,但是,這些種種的習慣風俗,我們只要試讀《禮記》與《荊楚歲時記》等書,便可知道其淵源久遠,而且是儒、道本不分家的綜合文化,我們因爲生活在道家學術思想之中過的太久了,反而忘其所以,致使自己對于道家內容太過陌生,豈非有違常理。
至于講到道家及道教與中文化教育的密切關系,更爲重要,我們都只知道中
過去教育的目的,大
是走儒家孔、孟思想的路線,爲建立人倫道德,至于修身、齊家、治
、平天下而教育,所謂功名科第,僅是它的余事而已。然而因爲後儒對于道、佛兩教,素來便有視爲異端的因襲觀念,所以對于道家與道教在中
教育文化上的功勞,都是
奉陽違,忘其所以。現在在這個階段,總算還有若幹前輩的長老,尚在人世,可以證明我的所說。所以我肯定地說一句話:中
過去的教育,與中
前輩讀書人的知識分子,他由少年到一生的人格道德教育,大多都以儒家的思想做規範,以道家與道教的精神做基礎,這是什麼理由呢?這便是道教兩本書的力量:(1)《文昌帝君
骘文》。(2)《太上感應篇》。這兩本書的內容,等于便是道家與道教的戒條,也就是中
文化教人爲善去惡的教育範本,它以天道好還,福善禍婬的因果律做根據,列舉許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條規,由做人做事而直達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爲標准。從漢、魏開始,經晉代抱樸子的提倡,一直流傳到兩三千年。它主張的道德,是著重在
德的修養,所謂
德,便是民間俗話所說的
功積德;
功,是不求人知,被人所不見,人所不知的善行,如明求人知,已非
德了。由此思想觀念的發展,過去認爲科第功名的中取與否,除了文章學問以外,更重要的,便是靠爲善去惡,
功積德的結果。因此,很多世代書香的人家,盡管大門口貼著“僧道無緣”的標語,但在他們案頭放著教導子孫家庭教育的範本,都擺有《文昌帝君
骘文》與《太上感應篇》等書,如果一個立志上進,要讀書求取科名的青年,不照這個規矩做去,雖然文章學問最好,也難以有求得科名的希望。甚之,進入考場以後,在那種
森蕭瑟的考棚中,
風慘慘,鬼氣森然的環境裏,還有人大叫“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的場語,如果自己做了虧心事,不但考試不能中取,甚之,暴斃在考棚中的傳說,隨時隨地都有。從我們現代的眼光看來,可以是考棚中的衛生設備太差的所致,但在過去人格人倫的教育思想中,確爲最重要的一環,相傳所謂“救蟻得狀元之中,埋蛇享宰相之榮”的思想,便由此而來。甚之,如宋代的大儒歐陽修,一生不信道、佛,當他出爲主考官,在燈下閱卷的時候,也會很明顯地浮上這個
影,他看見在他前面站著一個隱隱約約穿古
冠的朱
人,便是主持對于密封錄取考生命運的監臨者;當他在巡視考場時,便有很輕松的當場即景詩說:“下筆春蠶食葉聲。”但在錄取考卷的時候,便有戒慎恐懼到非常神秘的詩句說:“文章千古無憑據,但願朱
暗點頭。”這種精神與風氣,在中
文化教育界中,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期爲止,同時,各省、各府、各縣,在在
,都有文昌閣與魁星樓的建築,它與東嶽廟、城隍廟、三官大帝詞廟等,巍然並峙。所謂榨握文昌帝君,從唐以後便興盛風行,是專管文運的神道,魁星也是專管科第功名,賞善罰惡的文運之神;乃至由此普及到達戲劇方面,如過去的唱戲(包括京戲、地方戲等),當開鑼上臺以前,第一出場的,便是魁星,其次,才是跳加官,招財進寶。戲劇到了最後完場時,便是關公拖著偃月刀來淨臺,這樣的一個戲劇文化思想,他是代表什麼意義?大有文章,可以值得深長思也。關于《
鴛文》與《太上感應篇》的內容太多,研究教育思想的人,不妨找來做一參考,以很客觀的
襟去讀,對于中
文化,與世界道德教育的了解與重建,我想還是具有相當價值的,青年的同學們,不妨以極度的耐心去試試看。當然哦說的耐心,也是有意義的,否則,你也許不肯卒讀,大起反感,過去讀書人用的日常“功過格”,便是根據這兩本書的精神而來。
在此附帶說明中文化對于人倫道德的基本哲學,徹始徹終,都建立在因果報應的觀念上。無論儒家與道家,畢竟沒有離開這個範圍,只有程度的深淺而已。儒家的思想中,成分比較輕,道家的思想中,成分很重,後來加進佛家的思想,更特別注重三世因果的信念,所以在人生道德修養的方面,便與儒、道思想,不謀而合,很容易互相輔掖並行了。但在隋。唐以後,直到現在關于佛家的三世……
禅宗與道家九、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