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禅宗與道家>九、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第2小節

《禅宗與道家》九、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

第2小節
南懷瑾作品

  [續禅宗與道家九、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上一小節]因果觀念,與傳統道家的因果觀念,始終是互相沖突,大多都在半信半疑的概念中存在著,這是什麼理由呢?因爲儒、道的思想,都是根據《易經》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與“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的傳統而來,所以形成的因果觀念,是講究祖先、父母、子孫宗族血統的三世因果報應。佛家的三世因果觀念,是從個人做基點,形成前生、今世、後身的三世因果從祖孫父子的宗族三世而論因果,有時容或可據,使人易信,從生前身後而言因果,更加使人茫然,不易相信。但無論屬于道、佛兩家的那種觀念,在漢初,已有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提出部分的懷疑論,他對于道家所說“天道福善禍婬”的理論,有疑問,然而他在別的傳記中,義很肯定地相信。王充著《論衡入在他的思想ti系裏,也否認命定的因果觀念,但同樣地,他又主張人生應當爲善的思想,這個有關東方道德教育的專門學問,牽涉太廣,只在此略一提出,以供注意。現在所要借此做說明的,便是關于《yin骘文》與《太上感應篇》等的思想淵源,以及隋、唐以後,道、佛兩家因果報應觀念的彙流,因此而形成中guo民間上下,guo民道德觀念的思想背景而已。

  複次,道家與道教,從魏、晉開始,到唐、宋以後,它與中guo文學的因緣,正像佛學與禅宗一樣,都與文學結有不解之緣的,如果勉強地以時代來分界限,魏、晉的文學,含有道家的成分比較多,無論爲詩歌與散文,都是如此。唐人的文學,道、佛兩家的氣息並重,尤其以唐詩是如此,至于唐人的筆記小說中,卻以道家的成分爲多。宋人的文學,似乎比較偏向于禅,無論詩詞與散文,大ti都有這個情況。元代的戲曲、小說等等,佛學成分多于道家,明、清以來,才慢慢走上融混的路道。爲了講這樣一個嚴肅的課題,最後要使大家輕松一些,我們不妨舉出唐人詩中一些有關道家與道教的材料,使人讀後多少可以沾些仙人氣息的意境。唐代的名士才子中,例如李商隱有名的一首《無題》律詩,便可chuchu見到他含有道家的情緒,“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夢爲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蓮山一萬重。”又如他的《錦瑟》一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偶然。”他所用的劉郎、蓬山、莊生夢蝴蝶、望帝托杜鵑、滄海珠淚、藍田暖玉等等,無一不是與道家、道教有關的典故,無此修養,無此意境,無此感情,便做不出這種詩境,這比較王維的具有道家意境的詩,“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艹梨炊黍饷東囗,漠漠shui田飛白鴛,yinyin夏木啭黃鹂。山中習靜觀朝模,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各是別有一番風味的。至于唐代名僧、道士的詩,好的作品,也非常的多,因爲一般限于詩ti的成見與偏見,便輕易地忽略過去,道士的詩,例如:“因買丹砂下白雲,鹿裘唯惹九衢塵。不如將耳入山去,萬是千非愁殺人。”“佛前香印廢晨燒,金錫當門照寂寥。童子不知師病因,報風吹折好芭蕉。”“似鶴如雲一個身,不憂家guo不憂貧。擬將枕上日高臥,賣與世間榮貴人。”“帆力劈開滄海lang,馬蹄踏破亂山青。浮名浮利濃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等等,都是惑亂人生中,偶然一服的清涼鎮定劑,大可有助于修養。至若唐人筆記小說中的裴航遇仙,雲英滴嫁的仙人豔迹,平添後世許多神仙眷屬的幻想與佳話,那都是道家與道教給予中guo文學的生命活力,並無頹唐、衰愁、灰se的情調。宋代名詩人,如蘇東坡、王安石、黃山谷等人的作品,更與道、佛思想不能分離,蘇東坡的名詞,如《shui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慾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chu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yin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蟬娟。”以及“鳥噪猿呼晝閉門,寂寥誰識古皇尊?青牛久已辭轅轭,白鶴時來訪子孫。”等句,不一而足,如要研究道家思想與中guo文學,此中大有文章,也不可放過。

……

《禅宗與道家》九、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禅與道概論》後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禅宗與道家》《禅與道概論》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