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方方>烏泥湖年譜>1959年(二)

《烏泥湖年譜》1959年(二)

方方作品

  

  在金顯成建議下,查勘分成三個小組進行。丁子恒和張者也、洪佐沁分在了一組。三天後,他們沿途查勘,抵達南津關。

  稍近南津關,便能聽見一陣陣的金屬撞擊聲響徹在峽谷的幽靜之中,開山炮聲亦不時轟的一下爆響,以壓倒一切的聲勢覆蓋shui面。左岸山腰有四個平峒正在掘進,俯瞰江面,可見一只鑽探船正在江心做shui下鑽探。

  南津關絕壁千切,一shui中流。江流過此,便似tuo缰野馬,失鎖之龍,奔騰直向東海。張者也說:“說南津關是三峽大門,真也當之無愧。”

  丁子恒說:“所以陸遊到此,當即寫下‘三峽至此窮’的句子。”

  洪佐沁說:“客觀地講,在很多方面,在南津關建壩的確比三鬥坪更爲優越。江流瓶頸,峽谷大門,施工場地開闊,宜昌近在眼前。大壩工程小,三峽航道可以得到徹底解決,還有防洪發電效益高等等,的確容易使人一見傾心。”

  丁子恒亦說:“是呀,難怪像薩凡奇這樣的高人都一見南津關就‘ok ok’個沒完。只是,外觀問題只牽涉施工的難易問題,而地質問題卻關系到大壩的成敗問題。”

  洪佐沁說:“不過說實話,不發現南津關,也就沒法發現三鬥坪。從這點上說,南津關功不可沒。”

  張者也笑笑,說:“如此說來,就像讀書,靠中學課本讀進了大學,可進了大學,有誰還要中學的課本?南津關對于三峽大壩來說,只是一冊中學課本而已,丟掉它也是必然。雖然我們心裏都有些舍不得。”

  丁子恒說:“我也這麼想。它在一個最必要的條件上出了問題,其它再好也就枉然了。”

  洪佐沁說:“那倒也是。”

  南津關乃長江中下遊分界之chu。激shui出關,急劇南折,江面陡然增寬。shui流至此,似百米賽跑沖刺後的散步,有了一派悠然從容,關裏關外的風景也因shui流的變化而迥異。丁子恒三人頭兩天一直在工地查勘,聽說幾天之前,左岸一個平峒突然大量湧shui,幾乎把工人淹死,其shui位甚至高于江面。丁子恒三人到現場看後,長歎不已,都說無論如何,這裏不能作爲壩址,理由顯而易見。第三天他們便公私兼顧,去了石龍洞和三遊洞。用張者也的話說是考察與遊覽並行也。

  白龍洞在石牌下面約二三公裏chu,位于長江右岸,洞口高出shui面將近百公尺,洞深達七百公尺。外寬內狹,但足可通人。洞深曲折,石鍾ru和石筍觸目皆是。入內後一個拐彎即伸手不見五指,因此,不帶大電筒,便無法入內。石龍洞石灰岩是寒武紀的,它的前面便是不透shui的石牌頁岩。1956年,蘇聯專家查勘時,曾經建議在石牌頁岩上選一個壩段研究,即南津關一號壩。但峽谷太窄,無論shui工和施工布置都極困難,雖然也做了些勘探,但所有指標都明顯不及三鬥坪壩段,于是便斷然棄之。丁子恒說現在看來,當放棄即放棄,才是最符合多快好省的。

  丁子恒三人因無充分准備,並不敢走進洞內多遠。洪佐沁說:“聽說白龍洞可通清江。”

  丁子恒說:“這說法恐怕也過分誇大了點。”

  洪佐沁說:“我跑外業時,在這裏聽說的。說是四十年代時,一個美guo人進洞去探寶,結果在裏面迷了路,走了幾天幾夜也走不出來。他絕望中在洞壁上留下遺筆,然後坐在那裏等死。後來當地老鄉見他進洞後一直沒出來,便打著火把進去,把他背了出來。”

  張者也聽罷便笑,說:“這美guo佬腦子有病,怎麼就會想到這裏面有寶呢?要找寶也得鬧清有沒有才是呀,要不豈不是白白送命?”

  丁子恒也笑,說:“真要找到寶,就大有趣了。薩凡奇在外面發現驚人的壩址,他在裏面發現更驚人的寶藏。”

  張者也說:“這叫guo人怎麼想?怎麼中guo的好事全都讓美guo鬼子趕上了?”

  三人便都哈哈大笑,聲音在洞中回蕩,嗡嗡嗡地響了好半天。

  他們沒想到洞內還住有人家,生活用品十分簡陋。丁子恒上前問:“你們住這裏感覺怎麼樣?”

  一個老頭含著竹節煙鬥吧嗒吧嗒地吸了幾口,方說:“好得很!”

  洪佐沁說:“怎麼個好法?”

  老頭說:“冬暖夏涼,不透風不透雨。”

  老頭身邊一婦女補充道:“還不要磚瓦錢咧!”

  丁子恒歎道:“這裏的條件太差了。”

  老頭說:“比起在山裏,這就是天堂了。”

  洪佐沁說:“你們從山裏出來的?”

  婦女說:“四川來的。我們那個村走了一多半人。不出來啷個行?沒啥子東西填肚子,不出來就只有等死。”

  丁子恒大驚,說:“怎麼會?”

  老頭說:“有啥子不會?我家婆娘已經都餓死了,我隔壁老漢和婆娘也都餓死了。這都是我qin眼看到的。”

  婦女說:“沒啥子說頭。你們城裏頭人,哪裏曉得喲!”

  丁子恒一行幾乎逃也似的離開石龍洞。行在路上,他們尚在交流心中的疑問。丁子恒說:“大躍進以來,農村形勢不是一直很好嗎?産量都那麼高。”

  洪佐沁說:“很有可能他們是跑出來的地主富農。本來就對社會主義心懷不滿。”

  張者也說:“大有可能。是不是向上面彙報一下。”

  丁子恒說:“萬一他們正是窮人,告錯了怎麼辦?”

  一直到三遊洞,他們方將這個討論得沒有結果的問題丟下不談。

  三遊洞夾在長江與下牢溪之間。宜昌境內,麻家溪和小麻溪于馬岩頭彙合而成下牢溪。下牢溪兩岸feng巒攢峙,溪間流shui如鳴琴。溪shui流經三遊洞,乃入長江。三遊洞在峭壁上,卻面向下牢溪。洞不深,洞口上蓋了座廟宇。從外面望去,廟宇天yi無縫地嵌在石壁中,給人一種拔地聳天高不可攀的感覺。唐時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簡路過此地,恰遇詩人元稹,三人便相攜同遊此洞,且在洞中置酒暢飲,各自賦詩。山洞由此得名“三遊”。三遊洞的地質年代爲寒武紀,洞中岩石褶疊起伏,縱橫斷裂。三根鍾ru石垂直平行排列,將山洞隔爲前後二室,一明一暗,很有趣味。白居易三人遊此後,三遊洞便多了幾分風雅,騒人墨客到此便不免徘徊淹留,不舍離去。宋時蘇老泉、蘇拭和蘇轍亦曾到此一遊,遊後亦未能免俗地寫了詩文,被世人稱爲“後三遊”。

  然而在如此的大好風景面前,丁子恒這些工程人員卻是贊歎少而惋惜多。洪佐沁原本總對南津關做壩址懷有一種期待,這一刻卻無奈道:“真乃百孔千瘡也。”

  丁子恒說:“還是那句老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張者也亦說:“看來這是個規模頗大的溶洞密布地區。洞洞相連,洞中有洞,比……

烏泥湖年譜1959年(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1959年(二)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