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哲學問題第十五章 哲學的價值上一小節]世界是狹小的,它局促在一個龐大有力的世界之內,遲早我們的個人世界會被顛覆。除非我們能夠擴大我們的趣味,把整個外部世界包羅在內;不然,我們就會像一支受困在堡壘中的守軍,深知敵人不讓自己逃,最後不免投降。在這樣的生活裏,沒有安甯可言,只有堅持抵抗的慾望和無能爲力的意志經常在不斷鬥爭。倘使要我們的生活偉大而自由,我們就必須用種種方法躲避這種囚禁和鬥爭。
哲學的冥想就是一條出路。哲學的冥想在其最廣闊的視野上並不把宇宙分成兩個相互對立的陣營,——朋友和仇敵,支援的和敵對的,好的和壞的,——它廓然大公,縱觀整。哲學的冥想只要是純粹的,其目的便不在于證明宇宙其余部分和人類相似。知識方面的一切收獲,都是自我的一種擴張,但是要達到這種擴張,最好是不直接去追求。在求知慾單獨起作用的時候,不要預先期望研究對象具有這樣或那樣的
質,而是要使自我適合于在對象中所發現的
質;只有通過這樣的研究,才能達到自我擴張。如果我們把自我看成就是現在的樣子,而想指出世界和這個自我是如此之相似,以至于不承認那些似乎與之相異的一切,還是可以得到關于世界的知識;這樣是根本無法達到這種自我擴張的。想證明這一點的那種慾望,乃是一種自我獨斷;像所有的自我獨斷一樣,它對于其所迫切希求的自我發展是一個阻礙,而且自我也知道它會是這樣的。自我獨斷,在哲學的冥想之中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樣,是把世界看成是達到它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因此它對于自我看得比世界還重。而且自我還爲世界上有價值的東西之偉大立定了界限。在冥想中,如果我們從非我出發,便完全不同了,通過非我之偉大,自我的界限便擴大了;通過宇宙的無限,那個冥想宇宙的心靈便分享了無限。
因此心靈的偉大並非是那些要把宇宙同化于人類的哲學所培養出來的。知識乃是自我和非我的一種結合;像所有的結合一樣,它會被支配慾所破壞,因此也就會被那想要強使宇宙服從于我們在自身中所發現的東西的任何企圖所破壞。現在有一種廣泛的哲學趨勢是傾向于告訴我們: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真理是人造的,空間、時間和共相世界都是心靈的質,如果有什麼東西不是。動靈創造的,那便是不可知的,對于我們也便不關重要了。倘使我們以往的討論是正確的,那麼這種見解便是不對的。但是,它豈只是不對的而已,更有甚者,因爲它讓冥想受到自我束縛,終于是把哲學冥想中有價值的一切東西都給剝奪掉了。它所稱爲知識的,並不是和非我的結合,而是一套偏見、習慣和慾望,並在外界和我們之間拉上了一層穿不透的帷幕。能在這樣一種知識論中找到樂趣的人,就正像惟恐自己的話不能成爲法律的人,永遠也離不開家庭的圈子。
真正的哲學冥想便完全相反,它在自我的種種擴張之中,在可以擴大冥想的客的種種事物之中,因而也在擴大冥想著的主
之中,能找到滿足。在冥想中,樣樣屬于個人的或者自己的事物,樣樣依靠習慣、個人興趣或者慾望的事物,都歪曲了客
,因而便破壞了心智所追求的那種結合。像這種個人的和私人的事物,就這樣在主
和客
之間造成了一道屏障,結果成爲了心智的囹圄。一個自由的心智是像上帝那樣在觀看的,不是從一個此地和此刻在觀看的,它不期望,不恐懼,也不受習慣的信仰和傳統的偏見所束縛,而是恬淡地、冷靜地、以純粹追求知識的態度去看,把知識看成是不含個人成分的、純粹可以冥想的,是人類可以達到的。爲此,自由的心智對于抽象的和共相的知識,便比對于得自感官的知識更爲重視;抽象的和共相的知識是個人經曆的事件所不能滲入的,感官的知識則必定依賴于獨特的個人觀點,依賴于人身,而軀
的感官在表現事物時是會歪曲它們的。
只要心靈已經習慣于哲學冥想的自由和公正,便會在行動和感情的世界中保持某些同樣的自由和公正。它會把它的目的和慾望看成是整的一部分,而絕沒有由于把它們看成是屬于其余不受任何人爲影響的那個世界中的一些極細瑣的片斷而産生的固執己見。冥想中的公正乃是追求真理的一種純粹慾望,是和心靈的
質相同的,就行爲方面來說,它就是公道,就感情方面說,它就是博愛;這種博愛可以施及一切,不只是施及那些被斷定爲有用的或者可尊崇的人們。因此,冥想不但擴大我們思考中的客
,而且也擴大我們行爲中的和感情中的客
;它使我們不只是屬于一座和其余一切相對立的圍城中的公民,而是使我們成爲宇宙的公民。在宇宙公民的身份之中,就包括人的真正自由和從狹隘的希望與恐怖的奴役中獲得的解放。
因此,關于哲學的價值的討論,我們就可以總結說: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于它能對于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爲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真確的,而是在于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锢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便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爲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問題》全本在線閱讀完畢..
如果喜歡本書或本作者,您可以:
▷ 下載哲學問題TXT全本
▷ 浏覽羅素其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