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紀思潮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紀思潮

羅素作品

  十九世紀的精神生活比以前任何時代的精神生活都要複雜。這是由于幾種原因。第一,有關的地區比已往大了;美guo和俄guo作出重要貢獻,歐洲比以前多注意到了古代和近代的印度哲學。第二,從十七世紀以來一向是新事物主要源泉的科學,取得新的勝利,特別是在地質學、生物學和有機化學方面。第三,機器生産深深地改變了社會結構,使人類對自己在關于自然環境方面的能力,有了一種新概念。第四,針對思想、政治和經濟中的傳統ti系,在哲學上和政治上出現了深沈的反抗,引起了對向來看成是顛撲不破的許多信念和製度的攻擊。這種反抗有兩個迥然不同的形式,一個是lang漫主義的,一個是理xing主義的。(我是按廣義使用這兩個詞的)。

  lang漫主義的反抗從拜倫、叔本華和尼采演變到墨索裏尼與希特勒;理xing主義的反抗始于大革命時代的法guo哲學家,稍有緩和後,傳給英guo的哲學上的急進派,然後在馬克思身上取得更深入的形式,産生蘇俄這個結果。

  德guo在知識上的優勢是一個從康德開始的新因素。萊布尼茲雖然是德guo人,差不多總是用拉丁文或法文著述,他在自己的哲學上簡直沒受到德guo什麼影響。反之,康德以後的德guo唯心論也正如後來的德guo哲學,深受德guo曆史的影響;德guo哲學思想中的許多仿佛奇特的東西,反映出一個由于曆史的偶然事件而被剝奪了它那份當然勢力的精悍民族的心境。

  德意志曾經賴神聖羅馬帝guo取得了guo際地位,但是神聖羅馬皇帝逐漸控製不住他的名義上的臣屬。最後一個有力的皇帝是查理五世,他的勢力有賴于他在西班牙和低地帶的領地。

  宗教改革運動和三十年戰爭破壞了德guo統一的殘局,留下來許多仰承法guo鼻息的弱小公guo。十八世紀時,只有一個德意志guo家普魯士抵抗法guo人獲得了成功;弗裏德裏希號稱“大王”,就是爲這個緣故。但是普魯士本身也沒能夠抵擋住拿破侖,耶拿之戰一敗塗地。普魯士在俾斯麥之下的複興,顯得是恢複阿拉利克、查理曼和巴巴羅撒的英雄的過去。(對德guo人來說,查理曼是德guo人,不是法guo人。)俾斯麥說:“我們不要到卡諾薩去”,這流露出他的曆史觀念。

  不過,普魯士雖然在政治方面占優勢,在文化上卻不及西德意志大部分地區先進;這說明爲什麼有許多德guo名人,包括歌德在內,不以拿破侖在耶拿的勝利爲恨。十九世紀初,德guo在文化上和經濟上呈現異常的參差錯雜。東普魯士還殘存著農奴製;農村貴族大多浸沈在鄉陋愚昧當中,勞動者連最初步的教育也沒有。反之,西德意志在古代一部分曾經隸屬于羅馬;從十七世紀以來,一直chu在法guo的勢力之下;它被法guo革命軍占領過,獲得了和法guo的製度同樣自由主義的製度。邦主們當中有些人很聰慧,他們在自己的宮廷裏模仿文藝複興時代的邦主,作藝術與科學的獎勵者;最著名的例子是魏瑪,魏瑪大公即歌德的恩主。邦主們當然大部分都反對德意志統一,因爲這會破壞他們的獨立。所以他們是反愛guo的,依附于他們的那些名士有許多人也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拿破侖是傳布比德意志文化高超的文化的使者。

  十九世紀當中,新教德意志的文化逐漸日益普魯士化。弗裏德裏希大王是個自由思想家和法guo哲學的崇拜者,他曾殚精竭力把柏林建成爲一個文化中心;柏林科學院有一個知名的法guo人穆伯杜依①作終身院長,可是他不幸成了伏爾泰死命嘲笑的犧牲品。弗裏德裏希的種種努力和當時其他開明專製君主的努力一樣,不包括經濟上或政治上的改革;實際的成績無非是集合了一幫雇來捧場的知識分子。他死之後,文化人大部分又是在西德意志才找得到了。

  德guo哲學比德guo文學及藝術跟普魯士的關系要深。康德是弗裏德裏希大王的臣民;費希特和黑格爾是柏林大學的教授。康德幾乎沒受到普魯士什麼影響;確實,他爲了他的自由主義的神學,和普魯士政府還起了糾紛。但是費希特和黑格爾都是普魯士的哲學喉she,對准備後來德guo人的愛guo精神與普魯士崇拜合一作出了很大貢獻。在這方面他們所作的事情由德guo的大史學家們,特別是蒙森和特萊奇克繼續下去。俾斯麥最後促使德意志民族接受在普魯士之下的統一,從而使德意志文化裏guo際主義精神較淡的成分獲得了勝利。

  在黑格爾死後的整個時期,大部分學院哲學依舊是傳統派的,所以沒多大重要意義。英guo經驗主義哲學在英guo一直盛行到十九世紀近末尾時,在法guo,直到略早些時候爲止,它也占優勢;然後,康德和黑格爾逐漸征服了法guo和英guo的大學,就各大學裏講專門哲學的教師來說是這樣。不過一般有教養的大衆幾乎沒受到這運動什麼影響,所以這運動在科學家當中沒有多少信徒。那些繼續學院傳統的著述家們——在經驗主義一側有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德guo唯心主義一側有洛策、濟格瓦特、布萊德雷和鮑贊克特——沒有一個在哲學家當中完全數得上一流人物,換句話說,他們大ti上采納某人的ti系,而自己並不能與某人匹敵。學院哲學以前一向和當代最有生氣的思想常常tuo節,例如在十六、十七世紀,那時候學院哲學主要仍是經院派的。每逢遇到這種情況,哲學史家就比較少談到教授們,而多涉及非職業的異端者了。

  法guo大革命時代的哲學家們大多數把科學與種種和盧梭關聯著的信念結合在一起。愛爾維修和孔多塞在結合理xing主義與熱狂精神上可看作是典型。

  愛爾維修(1715—71)很榮幸地讓他的著作《精神論》(del′esprit)(1758)遭到了索保恩大學的譴責,由絞刑吏焚毀。邊沁在1769年讀了他的作品,立即下決心一生獻身于立法的原則。他說道:“愛爾維修之于道德界,正如培根之于自然界。因此,道德界已有了它的培根,但是其牛頓尚待來臨。”詹姆士·穆勒在對兒子約翰·斯圖亞特的教育中,把愛爾維修當作典範。

  愛爾維修信奉洛克的“心是tabularasa(白板)”的學說,他認爲個人之間的差異完全是由于教育的差異:按每個人來說,他的才能和他的道德都是他所受的教導的結果。愛爾維修主張,天才常常出于偶然:假使當年莎士比亞沒有被發覺偷獵,他就會成爲一個毛織品商人了。愛爾維修對立法的興趣來自這個學說:青年期的主要教導者是政ti及由此而生的風俗習慣。人生來是無知的,卻不是愚鈍的;教育把人弄得愚鈍了。

  在倫理學上,愛爾維修是功利主義者;他認爲快樂就是善。在宗教方面,他是一個自然神論者,是激烈反教權的人。

  在認……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紀思潮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紀思潮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