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紀思潮上一小節]識論上,他采取洛克哲學的一種簡化講法:“由于洛克的教導,我們知道我們的觀念,從而我們的精神,是賴感官得來的。”他說,身的感
是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感情和我們的社交
的唯一原因。關于知識的價值,他與盧梭意見極不一致,因爲他對知識評價非常高。
他的學說是樂觀主義的學說,因爲要想使人成爲完善的人,只需要有完善的教育。他暗示,假使把教士除掉,完善的教育是容易求得的。
孔多塞(1743—94)的見解和愛爾維修的見解相仿,但是受盧梭的影響比較多。他說,人權全部是由下述這一條真理推出來的:人是有感覺的生物,是可以作推理和獲得道德觀念的,可見人不能夠再分成治者與被治者,說謊者與受騙者。“這種原則,高潔的悉尼爲它獻出了生命,洛克把他的名字的威信寄附在它上面,後來由盧梭發揮得更加精嚴。”他說,洛克最先指出了人類認識的限度。他的“方法不久就成爲所有哲學家的方法,正是由于把這個方法應用到倫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上,他們終于能夠在這些學問裏走了和自然科學幾乎同樣可靠的道路。”
孔多塞非常贊賞美獨立戰爭。“簡單的常識教導了英
殖民地的居民,在大西洋彼岸出生的英
人和在格林尼治子午線上出生的英
人持有完全相同的權利。”他說,美
憲法以人的天然權利爲基礎,美
獨立戰爭使涅瓦河到瓜達耳基維爾河的整個歐洲都知道了人權。不過,法
大革命的原則“比那些指導了美
人的原則更純正、精嚴、深刻”。這些話是當他躲開羅伯斯庇爾的耳目隱匿起來時寫的;不久以後他就被捕下獄了。他死在獄裏,但是死情不詳。
孔多塞是個信仰婦女平權的人。他又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的首創者,可是這理論在他講來卻沒有馬爾薩斯講的那些黯澹的結論,因爲他的人口論和節育的必要是同時並提的。馬爾薩斯的父是孔多塞的門徒,這樣馬爾薩斯才知道了人口論。
孔多塞比愛爾維修還要熱狂,還要樂觀。他相信,由于法大革命的原則普遍流傳,所有的主要弊病不久全會化爲烏有。他沒活到1794年以後,也許是他的幸運。
法的革命哲學家們的學說減低了熱狂
並且大大精嚴化之後,由哲學上的急進派帶到了英
,這派人中邊沁是公認的首領。最初,邊沁幾乎專注意法學;隨著他年紀大起來,逐漸他的興趣擴大了,他的見解日益帶顛覆
。1808年以後,他是一個共和主義者、婦女平權的信奉者、帝
主義之敵和不妥協的民主主義者。這些意見中有若幹他得自詹姆士·穆勒。兩人都相信教育萬能。邊沁采取“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當然是出于民主感情,但是這一來就勢必要反對人權說了,所以他直率地把人權說叫作“瞎說八道”。
哲學上的急進派跟愛爾維修和孔多塞之類的人有許多地方是不同的。從氣質上講,他們是有耐的人,喜歡詳細製定自己的理論。他們非常側重經濟學,相信自己把經濟學當作一門科學發展起來了。在邊沁和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存在著偏于熱狂的傾向,但是在馬爾薩斯或詹姆士·穆勒則不存在;熱狂傾向被這門“科學”嚴格製止住,特別是被馬爾薩斯對人口論的黯澹講法嚴格製止住了,因爲按照馬爾薩斯的講法,除在瘟疫剛過後以外,大部分雇傭勞動者的所得必定總是可以維持自己及家族生存的最低數目。邊沁主義者和他們的法
前輩之間的另一個重大分歧點是,在工業化的英
,雇主和雇傭勞動者有劇烈的沖突,引起了工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在這種沖突中,邊沁主義者大
上說站在雇主一方反對工人階級。不過,他們的最後代表人物約翰·斯圖亞特·穆勒逐漸不再固執他父
的嚴峻教條,隨著他年紀的增長,他越來越不敵視社會主義,越來越不堅信古典經濟學是永久真理了。根據他的自傳,這個緩和化過程是由讀
漫派詩人的作品開始的。
邊沁主義者雖然起初帶有相當溫和的革命,卻逐漸不再如此,一部分是由于他們在使英
政府轉向他們的一些看法上有了成功,一部分是由于反對社會主義和工會主義日益增長的勢力。我們已經提過,反抗傳統的人分理
主義的和
漫主義的兩類,固然在孔多塞之類的人身上,兩種成分是兼有的。邊沁主義者幾乎完全是理
主義的,而既反抗現存經濟秩序又反抗他們的社會主義者也一樣。這種社會主義運動直到馬克思才獲得一套完全的哲學,在後面一章裏我們要講他。
漫主義形式的反抗和理
主義形式的反抗雖然都出于法
大革命和大革命之前不久的哲學家們,但是兩者大不相同。
漫主義形式在拜倫作品裏可以見到,那是裹在非哲學的外
下的,但是在叔本華和尼采的作品中,它學會了哲學用語。這種反抗的傾向是犧牲理智而強調意志,耐不住推理的束縛,頌揚某些類的暴力。在實際政治中,它作爲民族主義的盟友是很重要的。它在傾向上對普通所說的理
明確地抱著敵意,即使在實際上也不盡然;而且往往是反科學的。它的一些最極端的形式見于俄
的無政府主義者,但是在俄
最後得勢的卻是理
主義形式的反抗。德
永遠比其它任何
家都容易感受
漫主義,也正是德
,爲講赤躶躶意志的反理
哲學提供了政治出路。
到此爲止,我們所考察的各派哲學向來都得到了傳統上的、文學上的、或政治上的啓發。但是,哲學見解另外還有兩個根源,即科學和機器生産。第二個根源在學理上的影響是從馬克思開始的,從那時起逐漸重要起來。第一個根源從十七世紀以來一向很重要,但是在十九世紀當中有了種種新的形式。
達爾文之于十九世紀,猶如伽利略和牛頓之于十七世紀。
達爾文理論分兩部分。一方面,有進化說,主張各樣的生物全是由共同祖先逐漸發展出來的。這個學說現在大家普遍承認了,在當時也並不是新東西。且不提阿那克西曼德;拉馬克和達爾文的祖父埃拉司摩斯都曾經主張過它。達爾文爲這學說供給了極大量的證據,而且在他的理論的第二部分,他相信自己發現了進化的原因。這樣,他便使這學說空前受人歡迎,並且獲得一種以前所沒有的科學力量;但決不是他首創了進化說。
達爾文理論的第二部分是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一切動植物繁殖得太快,以致自然界無力供養它們;因此每一代都有許多個在達到生殖年齡以前就死掉了。由什麼來決定哪個將生存呢?當然,有幾分是純運氣,但是還有一個較爲重要的原因。動物及植物一般講與其代並不完全相同,在每一種可測量的形質方面,……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紀思潮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