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五章 尼采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五章 尼采

羅素作品

  尼采(nietzsche,1844—1900)自認爲是叔本華的後繼者,這是對的;然而他在許多地方都勝過了叔本華,特別在他的學說的前後一貫、條理分明上。叔本華的東方式絕念倫理同他的意志全能的形而上學似乎是不調和的;在尼采,意志不但在形而上學上居第一位,在倫理上也居第一位。尼采雖然是個教授,卻是文藝xing的哲學家,不算學院哲學家。他在本ti論或認識論方面沒創造任何新的專門理論;他之重要首先是在倫理學方面,其次是因爲他是一個敏銳的曆史批評家。下面我差不多完全限于談他的倫理學和他對宗教的批評,因爲正是他的著作的這一面使他有了影響。

  他生平簡單。他父qin是一個新教牧師,他的教養有極濃的宗教se彩。他在大學裏以研究古典和語言學才華出衆,甚至在1869年他尚未取得學位以前,巴澤爾大學就提出給他一個語言學教授的職位,他接受了這個職位。他的健康情況從來不佳,在休過若幹時期的病假之後,他終于在1879年不得不退職。此後,他住在瑞士和意大利;1888年他精神失常了,到死一直如此。他對瓦格納懷著熱烈的景仰,但是又跟他起了爭論,名義上爭論的是《帕濟伐爾》,因爲尼采認爲《帕濟伐爾》基督教氣味太重、太充滿絕念精神了。在這次爭論之後,他對瓦格納大肆非難,甚至于竟指責他是猶太人。不過,他的一般看法和瓦格納在《尼伯龍的戒指》裏表露的一般看法依舊非常相像;尼采的超人酷似濟格弗裏特,只不過他是懂希臘文的。這點或許仿佛很古怪,但是罪不在我。

  尼采在自覺上並不是lang漫主義者;確實,他對lang漫主義者常常有嚴厲的批評。在自覺上,他的看法是希臘式的,但是略去了奧爾弗斯教義成分。他佩服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們,畢達哥拉斯除外。他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有密切的qin緣關系。亞裏士多德講的“雅量人”非常像尼采所謂的“高貴人”,但是大ti上說他認爲自蘇格拉底以下的希臘哲學家們都比不了他們的前輩。他無法寬恕蘇格拉底出身卑賤;他把他稱作“roturier(平民)”,並且責斥他以一種民主的道德偏見敗壞雅典的貴族青年。尤其是柏拉圖,由于他對教化的興趣而受到尼采的譴責。不過尼采顯然不十分高興譴責他,所以爲了原諒他,又暗示或許他並非真心實意,只是把美德當作使下層階級守秩序的手段來提倡罷了。尼采有一回把柏拉圖說成是個“了不起的卡留斯特羅”。他喜歡德谟克裏特和伊壁鸠魯,可是他對後者的愛慕如果不解釋成其實是對盧克萊修的景仰,似乎有些不合道理。

  可能預料得到,他對康德評價很低,他把他叫作“la rousseau(盧梭式的)道德熱狂者”。

  盡管尼采批評lang漫主義者,他的見解有許多倒是從lang漫主義者來的;他的見解和拜倫的見解一樣,是一種貴族無政府主義的見解,所以我們看到他贊美拜倫是不感詫異的。他打算一人兼有兩組不容易調和的價值:一方面他喜歡無情、戰爭和貴族的高傲;另一方面他又愛好哲學、文學和藝術,尤其愛好音樂。從曆史上看,這些種價值在文藝複興時期曾經是共存的;尤理烏斯二世教皇既爲勃羅納而戰,又任用米凱蘭基羅,他或許可以當作尼采希望看到掌握政權的那種人。尼采和馬基雅弗利這兩人盡管有一些重要差別,拿尼采來跟馬基雅弗利相比是很自然的。談到差別:馬基雅弗利是個辦理實際事務的人,他的意見是由于和公務密切接觸而形成的,同他的時代是協調的;他不迂闊,也不成ti系,他的政治哲學簡直不構成連貫的整ti。反之,尼采是大學教授,根本上是個書齋人物,是一個與當時仿佛占優勢的政治、倫理chao流有意識對立的哲學家。然而兩人的相似點更深一層。尼采的政治哲學和《邦主鑒》(非《羅馬史論》)裏的政治哲學是類似的,固然是詳細完成了,應用到較廣的範圍。尼采和馬基雅弗利都持有一種講求權力、存心反基督教的倫理觀,固然在這方面尼采更爲坦率。拿破侖對于尼采說來,就相當于凱薩·鮑吉亞對于馬基雅弗利:一個讓藐小的敵手擊敗的偉人。

  尼采對各派宗教及哲學的批評,完全受著倫理上的動機的主使。他贊美他認爲(這或許正確)在身爲貴族的少數者才可能有的某種氣質;依他的意見,多數者應當只是極少數人完成優越xing的手段,不可認爲他們有要求幸福或福利的獨立權利。他提起普通人,習慣上稱作“粗製濫造的”,假如他們的受苦受難對産生偉人是必需的,他認爲這件事就無可反對。因而,從1789年到1815年這段時期的全部重要xing都在拿破侖身上得到總結:“法guo大革命使拿破侖得以出現,這就是它的正當理由。假使我們的全部文明混亂崩潰的結果會是這種報償,我們便應該希求混亂崩潰。拿破侖使民族主義得以實現,這即是後者的理由。”他說,本世紀裏差不多一切遠大的希望都來自拿破侖。

  他愛以逆理誖論的方式發表意見,目的是要讓守舊的讀者們震驚。他的作法是,按照通常涵義來使用“善”、“惡”二字,然後講他是喜歡“惡”而不喜歡“善”的。他的《善惡之彼岸》(beyondgoodandevil)這本書,實際上旨在改變讀者關于善和惡的看法,但是除有些時候而外,它卻自稱是歌頌“惡”而貶斥“善”的。例如,他說把追求善勝利、惡絕滅這件事當成一種義務,是錯誤的;這是英guo式的看法,是“約翰·斯圖亞特·穆勒那個蠢蛋”的典型貨se;他對穆勒這人是懷著特別惡毒的輕蔑的。關于穆勒,他說道:

  “他講‘對一個人說來正當的事,對另一個人說來也正當’;‘你不願意旁人對你做的事,你也不要對旁人做’;說這些話使我對此人的庸俗感到憎惡。這種原則樂于把人與人的全部交道建立·在·相·互·效·勞·上,于是每一件行動仿佛都成了對于給我們所做的事情的現錢報酬。其中的假定卑鄙到極點:

  認爲·我·的·行·動·與·你·的·行·動·之·間·在·價·值·上·有·某·種·相·當是理所當然的。”

  跟傳統美德相反的真正美德,不是爲人人所有的,而始終應當是貴族少數者的特se。這種美德不是有利可圖的東西,也不是叫人謹慎;它把具備它的人同其他人隔離開;它敵視秩序,加害于劣等人。高等人必須對庶民開戰,抵製時代的民主傾向,因爲四面八方都是些庸碌之輩攜起手來,圖謀當主人。“一切縱容、軟化、和把‘民衆’或‘婦女’舉在前面的事情,都對普選製——也就是‘劣’民統治——起有利的作用。”引人入邪……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五章 尼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二十五章 尼采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