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幸福之路第3章 競爭上一小節]的構成因素之一,如果不惜以犧牲所有其他一切因素以得到它,那麼這個代價實在是太昂貴了。
問題的根源在于流行于商界的那種生活哲學。客觀地講,在歐洲,仍然存在著一些享有崇高聲譽的職業。在有些家,貴族階層依然存在。在歐洲,除了少數幾個小
之外,那些需要學問的職業,如陸軍和海軍都受到極大的尊敬。的確,不管一個人的職業是什麼,成功中總有競爭的因素。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爲人們所尊重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那優異的表現。不管其形式如何,成功都得依賴于這種表現。一個科學工作者也許會去掙錢,也許不會。如果他去掙錢,他不會因此受到更多的尊敬。看到一位著名的將領或艦隊司令生活清苦,沒有人會感到驚奇。在這種情況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貧窮還真是一種榮譽呢。由于以上這些原因,在歐洲,真正完全爲了金錢的競爭僅限于部分職業內,而且它們大多影響不大,也不是最受尊敬的。在美
,情況正好相反。根據他們的標准,軍隊在
民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小的,影響也不大;至幹說到那些需要學問的職業,外界沒有人能知道一個醫生懂得多少醫學知識,或是一位律師是否確實精通法律,因而判斷他們成就大小的簡便方法,便是根據他們的收入以及生活標准。說到教授,他們不過是商人的雇工,同那些古老的
家相比,他們受到的尊敬要少多了。這一切的後果是:在美
,專家緊隨在商人後邊,亦步亦趨,而不是像在歐洲那樣自成一家。因此,在整個成功者階層,沒有什麼東西有這種功能,它能減少那些完全是爲了金錢成功的競爭。
美的兒童從小就知道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如果哪一項教育裏沒有金錢的價值,他們就不願意爲此下功夫。教育曾經被公認爲是一種欣賞和享受能力的訓練——我指的是對那些更爲高雅的事物的欣賞享受,這對從來沒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在18世紀,對文學、繪畫和音樂的鑒賞情趣,是“紳士”的標志之一。今日我們也許不同意他們的愛好,但至少這是的的確確存在的。現在有錢人則是另一種類型。他從不讀書。如果爲了擴大自己的聲望,他試圖建立起一個藝術畫廊,那麼對于繪畫作品的選擇他得依靠專家去做;他從中得到的快樂不是對這些作品的欣賞。而是因阻止別的有錢人擁有這些繪畫作品而産生的一種快樂。至于音樂,如果他正好是個猶太人的話,他也許真有點欣賞力;否則,就像在其他藝術方面一樣,他也沒有任何修養。這一切的後果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打發閑暇時光。他變得越來越富,因而掙錢也越來越容易,最後,一天裏只要花五分鍾,他掙的錢就多得叫他都不知如何去花了。于是這可憐蟲反而因爲自己的成功無所適從。只要成功本身被當作生活的唯一目的,其結果必然如此。除非一個人懂得獲得成功如何去應付它,否則,成功的獲得必然使他成爲厭煩的獵獲品。
心理的競爭習慣很容易侵入本來不屬于它的領域。以讀書爲例。讀一本書,往往出于兩種動機:一、因爲你欣賞它;二、因爲你可以借此炫耀一番。在美,小
們每個月讀(或者看起來讀)幾本書成了一件常事;有的讀完了,有的只讀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評論,但是誰都把書擺在書桌上。然而她們不讀名著。從來沒有哪一個月讀書俱樂部推薦過《哈姆雷特》或者粹爾王》;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月似乎有必要讓大家知道但丁的名字。因此,人們只讀那些完全是平庸之作的現代作品,而從來不讀名家名著。這也是競爭帶來的一方面的影響,雖然這並不全是壞事——如果讓我們剛提到的那些小
自己去挑選的話,她們讀的書比那些文學大師向她們推薦的還要庸俗低劣,更不必提什麼名著了。
現代生活中對于競爭的過分強調,同文明准則的普遍墮落是有關的,這種情況開始于奧古斯都時代之後的羅馬帝。男男女女們已顯得沒有能力欣賞那些志趣更爲高尚的娛樂了。例如,一般的談話藝術在十八世紀的法
沙龍裏已發展得臻于完善了,四十年前依然爲人們所繼承。這是一門非常精致的藝術,爲了某種幾乎是轉瞬即逝的事物,將人的最高潛能發揮到極致。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誰關心這等閑事?十年前,中
的這門藝術還很繁盛,不過在我看來,從那時起,
民
人的如傳教土般的狂熱早已把它一掃而空了。美好的文學知識在受過教育的人當中很普及,可是今天只有少數幾個教授才對此通曉。所有高雅的娛樂都被抛棄了。春天裏,幾個美
學生帶我到他們的校園邊上的樹林裏散步,那裏鮮花燦爛,可是我的向導中沒有一個能叫出哪伯是其中一種花的名稱。這樣的知識有什麼用?它又不能給任何人帶來收入。
問題並不僅僅在于個人方面,個人在他孤立的情況下也不能防止它。問題在于爲人們普遍接受的生活哲學,按照這種哲學的看法,生活就是一種奮鬥,一場鬥爭,在這場鬥爭中,榮譽屬于勝利者。這種觀點導致了對意志力培養的過分強調,而這是以犧牲各種感覺和才智爲代價的。也許,這麼說我們是本末倒置了。清教徒中的道德家們在現代總是強調意志的作用,雖然他們本來想強調的是信仰。也許清教主義時代産生了一種這樣的人,他們過度發展了意志,卻強行壓抑了自己的感覺和才智,因而他們把競爭哲學當成最適合自然的哲學。不管怎樣,這些現代恐龍,像他們的史前原型一樣,他們的巨大的成功就在于不要智慧而要權力。這種成功使得他們到被人模仿,結果成了世界各地白人的榜樣;在今後幾百年裏,這種情況也許會日盛一日,不過,那些不隨時尚的人盡可放心,因爲遠古恐龍最終並未贏得勝利,它們互相殘殺,結果讓聰明的旁觀者占據了他們的王
。我們的現代恐龍正在毀滅自己。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每次婚姻,都只生下兩個不到的子女。在這一點上,他們從清數徒那地承襲下來的過于狂熱的哲學就顯得與世界不怎麼適應了。那些對生活感到如此缺乏樂趣,以至于不再關心生兒育女的問題的人,是在生物上注定要滅亡的。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被更爲快活幸福的新一代人所替代。
把競爭看作生活中的主要事情,這種觀點太殘酷、太頑固,使人的肌肉太緊張,使人的意志太集中,以至于如果將它當作人生的基礎的話,連一二代人都難以延續。經過這樣的一段時間,它一定會引起神經疲勞,各種形式的逃避,對快樂的追求同對工作的追求一樣緊張艱難——因爲松馳寬裕已經不可能了——最後,因爲不育症,導致整個家族消亡。不僅工作受到競爭哲學的毒害,休息也一樣深受其害。那種安逸閑適、神經松馳的悠閑生活也令人感到厭煩無聊。這一切必然導致連續的加速運轉,其自然的結局便是吸毒和崩潰。治療之方無他,就是承認在一種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適的快樂享受是必要的。
……《幸福之路》第3章 競爭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4章 厭煩與興奮”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