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偶像的黃昏德國人缺少什麼上一小節]minum②——什麼造成了德文化的衰落?“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種特權——“普及的”、通俗化的教育之民主主義……
--------
①jokob burckhardt(1818—1897):瑞士文化史學家,尼采的好友。
②拉丁文:美屬于少數人。
不要忘記,軍事特權死板地強求高等學校過高的入學率,而這就意味著高等學校的衰落。——在今日德,任何人都不再能夠自由地給他的孩子以一種高貴的教育,我們的“高等學校”,包括其教師、課程、教育目標,全都安排好了一種最暧昧的中庸。到
盛行著一種無禮的匆忙,倘若二十三歲的青年人還沒有“作好准備”,還不知道“主要問題”——從事什麼職業?——的答案,便好像會耽誤什麼似的。——請允許我說,一種更高類型的人不喜歡“職業,正是因爲他懂得召喚自己……他擁有時間,他支配時間,②拉丁文:美屬于少數人。
他完全不去考慮“作好准備”的問題,——在高級文化的意義上,一個人三十歲時還是一個起跑者,一個孩子。——我們的擁擠的文科中學,我們的被造就得及其愚鈍的衆多文科中學教師,乃是一個醜聞,試圖保衛這種狀態,如海德堡的教授們最近之所爲,也許是有原因的,——但並沒有這樣做的理由。
我的本是趨向于肯定的,它作出反對和批判僅是間接的、不情願的,爲了不失我的本
,我立即提出三項任務,爲完成這些任務起見,一個人需要教育者。一個人必須學習看,一個人必須學習想,一個人必須學習說和寫:三者的目的都是一種高貴的文化,——學習看,就是學習使眼睛習慣于甯靜、忍耐、讓事物靠近自己;學習不急于作判斷,從各個角度觀察把握個別事例。對一個刺激不立刻作出反應,而是具備一種阻礙、隔離的本能,這是走向精神
的第一個預備教育。學習看,按照我的理解,接近于非哲學術語稱之爲堅強意志的東西,其本質的東西恰好不是“願意”、而是能夠作出決定。一切非精神
、一切鄙俗
都基于無能抵抗一種刺激——他勢必作出反應,他順從每個沖動。在許多場合,這樣一種“勢必”已經是病態和衰落,是枯竭的征兆,——幾乎被非哲學的粗略用語名之爲“罪惡”的一切,都純屬這種生理上無能不作出反應。——學會看有一種收益:作爲學習者,一個人將會變得遲緩、猜疑、抵觸。最後,他將帶著一種敵意的平靜聽任每種陌生、新奇的事物靠近他,——他將對它們袖手旁觀。洞開一切大門,猥亵地沈溺于每件瑣屑的事情,隨時投身入,沖入他人懷抱和他物之中,簡言之,著名的現代“客觀
”,是一種惡劣的趣味,是典型的卑賤。
學會想:在我們的學校裏不再有這個概念。甚至在大學裏,在真正的哲學學者之中,作爲理論、實踐、手藝的邏輯已經開始絕迹。人們閱讀德書籍,不再依稀記起思考需要一種技術,一種教程,一種獲得技巧的意志,——不再依稀記起要學會思考就象要學會跳舞一樣,思考是一種舞蹈……在德
人中,誰還
驗得到精神的輕捷的足帶給全身肌肉的那種微妙的顫栗!——神態的僵硬呆板,動作的笨拙,已經成爲德
人的特征,以致在
外人們完全把這看作德
人的天
。德
人沒有觸摸nuance①的手指……德
人也贍養了他們的哲學家,尤其是那個史無前例的畸形的概念殘疾人,偉大的康德,這一點絲毫也不能表明德
人的優雅。——因爲不能從高貴的教育中排除各種形式的舞蹈,用足、概念、文字跳舞的才能;是否還要我來說,一個人也必須能夠用筆跳舞,一個人必須學習寫?——可是在這方面,對于德
讀者來說,我恐怕完全是一個謎……
--------
①法文:細微差別
……《偶像的黃昏》德國人缺少什麼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一個不合時宜的漫遊”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