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當舉沈浸在文革覆滅的極樂裏,一個老人獨自在整個民族被損害的心靈殘骸上低首徘徊。他不斷以一篇篇沈重的忏悔錄,催動人們靈魂的自我修複。幾年過去,社會改弦更張,現代生活的聲光化電充滿魅力地傾蓋中
;貧困巳久的中
人急于富裕起來,這樁未被深究、尚無答案的曆史上最慘重的文革悲劇卻被不知不覺淡卻了。這老人忽然仰起頭來,莊嚴地呼籲:“要建造一座文革博物館!”
他便是巴金先生。
聽到這聲音,我突然想起文革初我家被洗劫一空的那個晚上,我躺在黑糊糊的走廊地板上睡著,外邊人們正在相互殘害,不知爲什麼,夢裏忽然響起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我被這號召仁愛的神聖的音響驚醒,滿臉以及臉旁的地板上全是淚。
我從巴金先生的呼籲裏,再次感受到一如《第九交響曲》這種對人類博大聖潔的愛心。在作家心中,比恨更大的是愛,比過去更重要的是未來。然而他比我們年輕一代更年輕地看到,中要想真正的進步,必須永遠不丟掉文革這個曆史怪物和政治怪物,正視它、反省它、唾棄它。
盡管文革被政治死,它的幽靈猶存未泯。只要産生文革的土壤未被鏟除,誰也無法保證文革永不再來。作爲權力生命的文革已經消亡,但作爲社會生命和文化生命的文革依舊頑強地活著;文革的影響有多久,它再生的危險就有多久,曆史的重複決不會采用同一形式。監視它以任何形式的再現,只能依靠從中覺醒的人民。在曆史前進的進程中,覺醒和成熟的人民與之同步。
然而,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寫信繪我,說他看過《一百個人的十年》後不相信是真的,他認爲生活不可能發生這些事,純屬我的胡編亂造。他父看了,卻告訴他:“文革就是這樣,甚至更殘酷、更荒唐。”他信服了。我卻不敢置信,這場全民族的悲劇結束不過十年,有些情景還在惡夢裏常常出現,怎麼會成爲年輕一代異
他鄉的奇聞?這樣會帶來什麼後果?
一代人經受的慘痛教訓,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財富。
曆史交給我們的使命,是努力建造起一座把這教訓變爲財富的文革博物館。它將把文革用實物以曆史見證人的方式展示給世人。在這裏,一代代中人將
眼目睹、身臨其境他們的父輩祖輩經曆過的一切,從而深信不疑。這赤誠又愚昧的時代畫面,真實又荒謬的文革文化,將把一個個關于社會弊端、文化劣根和自身弱點的問題擺出來,迫使他們做出思考和解答,並喚起他們文明生存所必需的良知、義務和人格力量。這樣,他們才能不再像父輩祖輩那樣因盲目而盲從,因無知而無畏,因愚昧而重蹈災難的覆轍,以清明透徹的科學頭腦投入強我中華的現代化事業中去。只有把文革真正送進博物館,變成一塊文化化石,才能說我們永遠告別了那個時代。
出于同一想法,我爲一批普通的文革經曆者立檔。我對文革的所謂高層“內幕”從無興趣,我關心的只是普通百姓的心靈曆程。因爲只有人民的經曆才是時代的真正經曆。從文學的本質上說,作家提供的只能是人物,所以我的紀實,主要是人物的心理紀實。我把這部書的寫作做爲文革博物館的工作之一,盡管它艱巨浩繁,但每到深夜孤燈、勞頓不堪之際,想到這每篇紀實都將送往遲早實現的文革博物館,頓覺激情陡增,伏案奮筆。我想,文革博物館一旦落成實現,將是我們民族一座偉大的博物館,它將把恨化爲愛,把荒謬變爲智慧,把一代人十年的不幸變爲後世永恒的幸福。
《一百個人的十年》第26章 關于“文革”博物館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27章 我們,陷井中的千軍萬馬”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