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葉靈鳳>靈魂的歸來>香港的香

《靈魂的歸來》香港的香

葉靈鳳作品

  香港被稱爲香港的原因,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說從前有一個女海盜名叫香姑,她利用這座小島爲根據地,所以後來稱爲香港。又有人說在今日香港仔附近(舊時稱爲石排灣),從前有一道大瀑布,shui質甘香,航海的船只總在這裏取淡shui,因爲這瀑布的shui質好,所以稱爲香港。這些都是外guo人的解釋,表面上看來好像各人都言之成理,事實上大家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香港這個名字的存在已經很久。因爲在石排灣附近有一座小村,上名爲香港村(現在還稱那地方爲小香港或香港圍)。這座香港村遠在英guo人不曾踏上這座小島之前就久已存在。所以香港島一名的由來,既非因爲香姑,也不是爲了瀑布的shui香,實因爲島上原本就早已有一座小村名叫香港。

  可是,這座小村爲什麼不叫臭港而叫香港呢?香在什麼地方呢?這正是我現在想同讀者談的。因爲這個“香”並非shui香,也不是人名,實因爲這地方從前是一個運輸香料的出口小港,所以稱爲香港。

  這種香料並非島上自己出産的,而是從東莞各地運來(香港島和九龍各地從前都是隸屬東莞縣的,後來又從東莞縣析置了一個新安縣,香港等地遂改隸新安。新安後來又改稱寶安),集中在石排灣,然後再出口運往各地。這種香料,不是流質也不是木質,而是一種香木的液汁凝結成固ti的。它們有的像松香琥珀那樣一團一塊的,有的又像檀香木那樣一片一段的枯木根,這種“香”(從前人就簡稱它爲“香”),是當時其他許多香料製品的原料,薰yi,習靜,所燒的就是這種香。上等的價錢非常貴,甚至可以同黃金比價。從前人所謂“焚香默坐”,所焚的就是這種香,並非燃一枝線香或是燒一爐檀香。今日我們所見的古董銅器之中,有一種名爲博山爐的東西,就是煎這種香的。下面有盤可以盛shui,用熱湯蒸香,使香氣緩緩散發出來,並不直接放在火裏去燒,所以稱爲煎。

  東莞出産的香,在當時南方各地出産的香料之中,算是最有名的,稱爲“莞香”。莞香遠銷至當年蘇杭和京師,香農將他們的出品,從産地集中到石排灣附近的這個小港,從這裏用大眼ji船運至省城,再由省城北運。于是島上的這個小港就稱爲香港,附近所住的村莊也就稱爲香港村。

  明末廣東大詩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莞香盛時遠銷至北方的情形道:

  莞香度嶺而北,雖至劣亦有馥芬,以霜雪之氣沾焉故也。當蕪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蘇松一帶,每歲中秋夕,以黃熟徹旦焚燒,號爲薰月,蕪香之積阊門者,一夕而盡,故榮人多以香起家。

  莞香自明朝直至清朝中葉,都是當地一大名産,馳名全guo。産香的樹,名爲古蜜香樹。這種樹宜種在砂土的山田裏,稱爲香山。鑿取香根的工作多由婦女擔任,她們往往將香木最好的部分切一點下來私藏起來,作爲自己的私蓄,然後以重價賣給外地來的香販,這就是著名的“東莞女兒香”,是莞香中的精品,價格也最貴。

  莞香雖然有名,可是上品産量並不多,而且香樹要種十余年後始有香可采,愈老愈好,所以産量不會多,並且整個東莞縣也僅有幾chu地方所産的是上品。今日新界大埔的沙螺灣,沙田的瀝源村,都是當年産香名地之一,可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因爲莞香上品價值兼金,而且不易覓購,宮中需求黃紋生結黃熟(這都是莞香的名目)甚急,竟派出采香專吏到東莞來坐索,並且指名要購異種名香。縣官無奈,只得責成裏正地保等下鄉搜求,搜求不得,就用嚴刑來追迫,以至杖殺了許多地保裏役。這一來,種香的人家嚇壞了,他們爲了免除禍根起見,竟將所種的香樹斬伐摧毀,然後全家逃亡。香木並不是一朝一夕就有收成的,而且也不是隨地可以種植的,于是自從這些香戶斬伐香木逃散以後,莞香的出産便從此衰落漸至滅絕了。

  莞香的出産雖成了陳迹,但至今還在香港留下若幹余韻可供追溯。當然,第一就是“香港”這個名稱本身,因爲就是從這個小港口運香出口,所以才稱爲香港的。其次是尖沙咀,這地方從前稱爲香埗頭,從這裏運香至石排灣集中,然後再轉運出口。

  還有,新界的遊客當記得沙田城門河附近的香粉寮這地方,這個一度被當作天ti運動者樂園的所在,就是利用shui碓來春香木成粉,製造線香塔香的。還有大帽山腳下的川龍村,那裏至今也仍有許多春香粉的大shui磨、shui碓。這些都是當年莞香的余韻,也就是今日香港之“香”的由來。

《靈魂的歸來》香港的香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舶寮洲的古物”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靈魂的歸來》舶寮洲的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