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鴉片戰爭後期,英帝侵略者以南京爲目標,用大量軍艦和運載陸軍的運輸船溯江上駛,沿途焚燒擄掠,一直打到了鎮江。由于鎮江軍民抵抗最烈,使得侵略者吃了大虧,因此在鎮江停留很久,焚燒破壞也最甚。等到他們的侵略範圍沿江擴展到南京江面,昏庸無能的滿清政府已經實行妥協投降。這一場醜惡不名譽的侵略戰爭,就在南京的城下之盟的恥辱中結束了。南京城在鴉片戰爭中總算不曾實際遭受侵略者的蹂躏。然而,饒是如此,敵人血汙的手仍不曾放過南京,仍在許多地方留下了破壞的罪行。
南京是我的家鄉,鎮江是我少時遊讀之地,對于這兩個地方的文物古迹,我一向最爲關心,也最爲熟悉。近來在燈下讀當時侵略者在事後所寫的作戰和見聞的回憶,其中不少地方留下了破壞當地文物古迹的供狀,如鎮江的焦山、金山、北固山;南京的明孝陵和琉璃塔,都不曾幸免,使我們明白後來所見到的這些名勝古迹的被毀壞情形,原來也是與這場侵略戰爭有關的。
琉璃塔即南京大報恩寺塔,是明永樂所建,金塔裏外都以五琉璃磚瓦砌成,光耀奪目,鬼斧神工,當時有天下第一塔之稱。明朝對外貿易很盛,外
客商聽到琉璃塔的盛名,乘船到中
來貿易時,專程到南京去觀光這座名塔的人很多,口碑所及,許多外
人都知道中
有這樣一件“寶物”。琉璃塔後來在太平天
防守天京的戰役中,被曾
藩炮轟毀壞了,但在滿清道光中葉,仍是相當完整的,因此英
侵略者的軍隊到達南京上岸後,大家自然不放過參觀這座聞名已久的寶塔,同時更不顧一切的剝取塔面的琉璃磚和塔內的金佛作紀念品,以致這座有名的藝術建築物受到了很大的人爲損害。
一八四四年出版的貝爾拉德的《納米昔斯號航行作戰記》,其中就有關于當時侵略者在南京踐踏這些名勝古迹的情形。“納米昔斯”號是英當時的一艘新式的鐵甲汽輪,亦譯作“複仇神”號,曾在澳門香港停泊,後來運兵沿海進入長江參加作戰,直抵南京,因此所記載的都是第一手的資料。
作者貝爾拉德在第三十六章裏記載他們抵達南京江面後,等待簽訂《南京條約》時,大家上岸“遊覽”南京的名勝古迹情形道:
在南京城外,兩最值得注意的有趣目標,當然,乃是有名的琉璃塔和中
古代王朝的帝王墳墓。對于前者,要想將它的特殊構造和特點加以描摹,給與讀者心中一個正確的觀念,實在很不容易……
……由于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建築材料的質地,它高高的傑出在中所有其他同類建築物之上。最特出的是它用來砌面的磚,全是各種不同顔
的瓷磚,敷上了光亮的釉質,以及裝飾內部的大量金質偶像。
這建築物是八角形的,大約有二百尺高,分爲九層。最下一層的圓徑是一百二十尺,因此八角的每一面是十五尺。但是這圓徑每上一層就縮小若幹;不過每一層的高度都是一樣的。塔身是建築在一座堅實的磚石基礎上,高出地面大約有十尺。從地面進入塔門,要跨上十二級的石級。塔的表面砌上了有釉的不同顔的瓷片,主要的是綠
、紅
、黃
和白
。但是整座寶塔並非金是用瓷質建成的。每一層有突出的屋檐,其上鋪有綠
琉璃瓦,八角的每一角都挂有小鈴。
這座建築物的效果,從相當的遠望來,由于它的外表特點和新奇,可說值得人驚歎。你如果要上到塔頂,要跨過至少一百九十級的樓梯,經過塔內的每一層,不過有些地方顯然已經缺乏修理。塔內的每一層,第一眼看來令人驚異,其實是過于繁瑣,缺乏流麗,因爲在每一面的牆上,在窗門之間,牆上有小龛,其中放置了無數金
小偶像。
從塔頂所見到的景象,是值得攀登的麻煩,以及抵消對塔的內部裝飾情形所感到的些少不滿意的。這一份産業的範圍伸延到三十英裏的面積,大部分是曾經用業已坍毀的短牆圍繞起來的。鄉野被山崗和溪谷以及房屋和耕種的田地交錯間隔,看起來很美麗。不過,有些地方看起來卻很荒涼。但是,這到底是一幅能令人感到很大興趣的景,不僅由于所見的田野,更由于置身所在的地點以及這座塔的本身。據說這座塔的建築,曾經花費了一筆巨款(約七八十萬鎊),而且繼續了十九年才完工。
以上就是《納米昔斯號的航行作戰記》的作者在當時所見到的南京琉璃塔的現狀。由于遺留下來的有關琉璃塔實際情況的資料不多,這一段描寫雖然仍有他的誤解和偏見,但仍值得拿來同明代一些有關琉璃塔的記載作一個比較。近人張惠所輯錄的《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搜集的資料雖多,但都偏重詩文傳說,不曾收入後人所見的這樣塔的實際情況。
接著,作者便提到由于有人狂熱的搜集紀念品,琉璃塔遭受這些英侵略者破壞的情形了。
《納米昔斯航行作戰記》的作者,對于當時在南京登陸的英侵略軍兵士,遊覽琉璃塔時,爲了攫取紀念品,恣意加以破壞的情形,這麼記載道:
基于一種並非不自然的慾望,要想攫取一些樣品或是紀念品,用來紀念這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後一次莅臨這個帝的古都,遂使發生了不少剝取、損壞這座建築物的外部某些部分,以及內部大量金佛的事實。但是,後來管塔的主腦僧人,或是所附屬的廟宇的僧人,爲了這事所提出的申訴,似乎過于誇大了一些,目的也許想獲取一筆可現的賠償費。這是很明顯的,大部分被拿走的樣品,事實上乃是由僧人自己賣給遊覽者的。不過,他們終于爲了這事向亨利·砵甸乍爵士提出申訴,由于他的要求,曾采取步驟防止再發生這些暴行,真的,後來爲了要向中
人爭取更好理解的值得嘉獎的目的,而且要在當時環境下,表示曾采取了公正的措施,有一筆數量相當可觀的錢曾付給了廟中的住持,以便用來作爲修理裝飾這座建築物之用。這筆錢遠遠超過了實際損害的價值。
作者貝爾拉德的這一段記載,一方面無可抵賴的承認,由于那些“遊覽者”要攫取紀念品,使得琉璃塔的塔面和內部裝飾受到了損害;一方面又竭力替他同伴的破壞行爲作辯護,說他們搶走的“紀念品”乃是向寺中僧人購買的,又說侵略者的統帥砵甸乍接獲申訴後,曾經付出一筆遠遠超過實際損失價值的賠償費。
我們要知道,這些有意的辯解,都是故意蒙蔽真相的記載。根據曆來的情形,在我名勝古迹地點,照例總有小販設檔向遊客兜售玩具小飾物,甚或碑帖拓本作紀念品。當時琉璃塔所在地的江南名刹大報恩寺,當然也不會例外。英
侵略者可能曾向寺中的賣物小販買過一些小件的土産紀念品,若說寺中僧人……
靈魂的歸來鴉片戰爭與江南文物的劫難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