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姜的重視,全中沒有一
地方能比得上廣東,而事實上廣東所出産的姜,又肥又嫩,也不是任何其他地方所能比得上的。廣東姜自古就已有名,稱之爲粵姜。古史稱
嬉嗜珍味,食必南海之姜,可見南方出産的姜馳名已久。廣東産姜最多的地方是新興一帶,有山姜和田姜之分。田姜比山姜更肥嫩,所以有“在田姜多腴,在山姜多辣”的俗諺。夏天子姜上市時,塊塊肥大如手掌,尖上帶著燕脂
的嫩芽,無論用來煮仁面,或是炒鴨片,甚或用糖醋製成酸姜,滋味爽口,開胃提神,決不是在別
地方所能吃得到的。
廣東的産婦要吃甘醋煮姜,也是別所沒有的風俗。産婦一生産後便要吃醋煮的姜,有時還要加入豬腳和
蛋,煮成一大堡一大堡的來吃,不僅自己吃,還要分贈
友。香港的幾家公立産科醫院是向來不許産婦産後吃姜醋的,但是本地人向來相信姜醋對于産婦的作用很大,不僅有滋補收斂的功能,而且能去淤血,往往掩掩藏藏的送到醫院裏給産婦去吃,時常爲了這問題同女護士爭吵沖突起來,可說是香港特有的一種現象。
因爲養了孩子要吃姜,所以本地人孩子彌月請客,不曰湯餅之會而稱姜酌,于是清明回家拜山乘便養兒子,也就稱爲“種姜”了。甚至煮姜的醋也稱爲“添丁甜醋”。
《廣東新語》記粵中産婦吃姜醋的風俗道:
粵俗,凡婦娠,先以老醋煮姜,或以蔗糖芝麻煮,以壇貯之。既産,則以姜醋薦祖饷戚。婦之外家亦或以姜酒來助,名曰姜酒之會。故問人生子,辄曰姜酒香未?姜中多母姜則香,多子姜則否。陳白沙有詩:隔舍風吹姜酒香。
廣東姜有多種,有野生的猴姜,有黃姜,出在番禺。將黃姜磨成粉,可以作製造線香的原料,又可以用來染龍眼。黃姜粉可以防蠢,我們平日所吃的桂圓(即龍眼幹),殼上黃黃的顔,便是用黃姜粉染的。本地人有時甚至用它來攙和別種香料,冒充咖喱粉。
另有一種高良姜,一名紅豆蔻,所開的花,比普通姜花更美麗,一穗一穗的垂下來,白中帶粉紅,像是一串串的“番鬼葡萄”。
用子姜加工腌製成的糖姜,是香港有名的特産之一。香港人自己雖不常吃它,可是外卻非常愛吃,因此成爲香港主要的一種出口貨。糖姜原本是普通的涼果,舊時都是由內地的醬園和涼果廠就地製造的。自從在
外有了市場以後,爲了適合外銷的種種限製條件,香港才漸漸成爲糖姜業的製造中心,但原料仍要仰給于內地。在戰前糖姜外銷的全盛時代,每年要采用生姜六七萬擔,全年的數字達千余萬元之巨。但近年糖姜已經走下坡了,原因是美
禁止進口,英
人的購買力薄弱,香港糖姜出口商雖然努力在歐洲大陸比利時、荷蘭等
開拓新市場,但營業僅得往年的兩三成了。
英人非常愛食糖姜,他們是香港糖姜的最大主顧。據說自維多利亞女王以來,英
皇室和貴族中人就一向是糖姜的愛好者。不過,糖姜雖是香港的出品,但原料必定要采用廣東北江和西江一帶出産的子姜,然後始夠肥嫩,而且咬起來沒有絲紐。香港曾經有一時期想自己種植田姜,在新界花了許多錢試種,結果成績非常不好,後來只好放棄了。
香港人自己雖很少吃糖姜,但其實這是在中行之已久的一種小吃,古稱蜜姜。曾經駐錫新界青山的六朝名僧杯渡禅師,當時就已經嗜食蜜姜。《高僧傳》雲:“南州陳家頗有
食,杯渡住其家,甚見迎奉,陳設一盒蜜姜,及刀子薰陸香等伺渡,渡即食蜜姜都盡。”
除了蜜姜之外,古時還有糟姜。方回詩雲,“糟姜三盞酒,柏燭一瓯茶。”想是下酒妙品,可惜現在不見通行了。
香港人雖不喜食糖姜,卻喜歡吃酸姜。酸姜也是要用嫩的子姜製成的。這是價廉物美的大衆食品,在夏天子姜上市的時候,幾乎通街都是。現在雖然物價貴,但一毫子仍可以買到幾塊,不比糖姜一經裝到假古董的瓷壇子裏以後,就顯得高不可攀的樣子。
因了酸姜是大衆食品,街邊賣酸姜的總是用竹簽一塊一塊的戳著,以便顧客隨時選購,看中了哪一塊便戳起來往嘴裏一送,隨手就抛掉了竹簽。因了這舉動既普遍而又別致,于是遂出現了“酸姜竹”這句俗話。這是指專門玩弄女的都市下流男子的,其用意相當于上海人所謂“牙簽大少”。
本地人將生姜應用在俗活上的,還有一句“酸姜養”,這是歇後語。“當心你的酸姜養”,就是當心你的頭。另有一句是“本地姜唔辣”,這是瞧不起自己人或本地出産品之意。不過,香港人不吃本地的名産糖姜,卻並非因爲本地姜唔辣,而是因爲這種“本地姜”太甜又太貴也。
《靈魂的歸來》姜之種種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閩粵荔枝之爭”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