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曾提到本地人稱箭豬爲魚豬,不明白它的原因,昨天翻閱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才知道廣東相信箭豬是由一種魚變的,所以稱爲魚豬。《新語》卷二十一《獸語》雲:
箭豬,即封豕也,封者大也。封豕初本泡魚。泡魚大如鬥,身有棘刺,故化爲豪豬。豪在項脊間,尺許如著,白本星端,人逐之則激豪以射人。婦女以金銀鑲之爲簪,能止頭癢,除白屑。其豪如蒿然,亦曰蒿豬。
《廣東新語》是一部可讀的談論嶺南風土的著作,雖亦不免有荒唐不經和怪誕的記載,但格物說理,總在努力接近人情和自然。即如說箭豬是泡魚變化的,雖不可信,但海裏有一種魚頗似箭豬,則是事實。
這種魚又名豬魚,外人則爽快的稱它們爲箭豬魚。它們被稱爲箭豬魚或泡魚的原因,是因爲渾身有刺像箭豬一樣,而一旦遇到敵人來攻擊的時候,能夠吸氣將身
漲大,使渾身的刺一根一根直豎起來,敵人便對它無可奈何了。它們能將身
漲大數倍的原因,是因爲腮上的出口很小,又有活塞似的東西能阻擋出氣,所以能夠吸氣進去將
部漲大。
著名的河豚就是小型的箭豬魚,本地人稱它們爲泡魚。這種魚本是鹹
魚,但是喜歡遊到鹹淡
交界的小河口來,因此,在新界大埔一帶的港灣淺
裏很容易見得到。它們也渾身有刺,不過不似箭豬魚那麼長,但也有吸氣漲大
膛嚇人的手段,這正是它們被稱爲
泡魚的原因。你捉到一條
泡魚,將它們放在地上,它的白
膛就會吸氣漲大起來,漲成了一個小氣球似的,恰如本地俗語所說的“當堂爲之吹漲”。你這時若將它抛到
裏,它也像皮球似的挺著肚子浮在
面不能轉身,要等氣消了才會遊動著。
在中傳說中,泡魚不僅能化箭豬,更能化爲虎,因此又名虎魚或魚虎。陳藏器的《本草綱目集解》說:
泡魚生南海,頭如虎,背皮如猬有刺,著人如蛇咬,亦有變爲虎者。李時珍曰:按《倦遊雜錄》雲,海中泡魚大如鬥,身有刺如猬,能化爲豪豬,此即魚虎也。
說這樣的魚能化爲虎爲箭豬,雖不是事實,但因了它渾身有刺,而且有漲大了膛嚇人的本領,倒是很有趣的聯想。
《靈魂的歸來》魚豬與豬魚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可炒可拆的香港蟹”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