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惹塵埃?
據說這是禅宗六祖惠能所作的明心見的偈語,用來答複上座僧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因爲上座僧將自己比作菩提樹,六祖卻能更進一步說:“菩提本無樹”,比他見得更徹底,因此能接受了五祖的
缽。但我們是俗人,不能領會禅意,所以仍只好在這裏談談身外之物的菩提樹。
菩提樹當然以廣州光孝寺六祖殿前的最有名。但香港也有菩提樹,植物公園裏有,大坑上面的居士林也有一棵。我想香港的其他園林裏一定還有,只是我們不曾有機會見到過。
菩提樹很高,樹幹似榕樹,許多枝幹會纏在一起,結成一個粗大的樹身。樹葉則似肥大的桑葉,不過比桑葉更圓。這種樹的原産地是印度,是隨著佛法傳入中的。相傳釋迦牟尼就坐在這種樹下得道,證菩提果,所以名爲菩提樹,是佛家的護法樹。菩提樹還有許多別名,如阿沛多羅樹、阿輸陀樹、畢缽羅樹。這些名稱與“菩提”兩字一樣,都是梵語的譯音,據說就是“道”的意思。
在植物分類上,菩提樹是與榕樹同科的。著名的斑遜姆氏的《香港植物志》,其中列舉了十幾種與榕樹同科的樹木,可惜所用的都是拉丁學名,不知哪一種才是我們中人所說的菩提樹。
廣州光孝寺六祖殿前的菩提樹,相傳原本是六朝時智葯三藏法師從印度攜來種植的。但是今日所見的一棵,已非原物,因爲原樹已經在清嘉慶二年(公元一七九八年)六月給飓風吹倒了。後來從南華寺分植了一枝過來,這就是今日所見的一棵。但南華寺的菩提樹,原本也是從六祖殿前的那棵原樹分植過去的,所以淵源有自,仍是一脈相傳。據說傳入中的菩提樹,以廣州光孝寺的那一棵爲祖,今日各地所有的菩提樹,都是從這棵輾轉分植出來的。
菩提樹的葉子,有一特。將它浸在
裏若幹時日後,漂去葉上的綠
成分,僅剩下纖細的筋絡,宛如薄紗,俗稱菩提紗。可以在上面寫字,可以作畫,又可以嵌作窗紗或燈紗,和尚往往製了送人,又可以賣錢。從前廣州六榕寺裏有好幾棵菩提樹,寺裏的和尚就將這種洗幹淨了的菩提葉擺在花塔下賣給遊人。香港的文具箋扇莊也有出售,這東西可以夾書,配了鏡框,也可以挂在牆上。
《靈魂的歸來》菩提樹·菩提紗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美人魚”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