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對于芋的尊重,遠在薯仔番薯之上。雖然同是大衆的雜糧,但是芋卻列入山家清供,與筍蕨菰蒲一樣,成爲齋食的妙品。中
舊小說裏就時常有深山古寺,老僧擁絮煨芋,向熱中名利的來客談禅的場面。這是真的,將幹爽的小芋頭埋在熱炭灰中煨熟,剝了皮來吃,甘香清淡,這種滋味實在不是熱中名利之徒所能領略的。在香港八月十五要用紅芽芋仔拜月,人們喜歡先期買了芋仔在太陽下曬幹,拜過了月宮就連皮煮了,剝皮點砂糖吃,滋味也不輸于煨芋。
香港街市上出售的芋頭種類很多。北方人所常吃的芋,頗近于本地的紅芽芋仔,通稱芋芳。據說這就是古時所稱青芋。但香港除了紅芽芋仔以外,還有白芽芋仔,此外還有槟榔芋和荔浦芋。後兩種每個都很大,有時一棵有幾斤重。槟榔芋切開來有槟榔花紋,所以稱爲槟榔芋,吃起來最粉最香。
廣東的芋很有名,方書上說有十四種之多,春種夏收者爲早芋,夏種秋收者爲晚芋,它們與早稻晚稻並登,乃谷米之佐,所以俗稱“大米”。據屈大均說,廣芋之美者,首黃芋,次白芋,次紅芽芋,皆小,惟南芋大。南芋紫生沙,甚可食。而白者優良,又有銀芋,苗莖瑩白,與葉皆可生食。
芋的葉子很大,盛夏時看來恍如荷葉,不僅銀芋的莖葉可食,就是荔浦芋的粗梗,剝去了外皮,裏面的梗心也可以腌酸或是炒來吃。香港山邊另有一種野芋,地下的根莖不發達,可是葉子很美麗,有些上面還有細碎的紅點。因此有人拿來作盆栽。就是普通的芋頭,也有人拿來栽在大瓦盆裏放在牆頭上的。
本地人稱大芋頭爲芋乸,這個名稱雖與上海人的芋艿發音相近,其實意義卻不同。芋乸乃是指大的芋母。上海人所說的芋艿,“艿”字是“”之訛,這是本地人所說的芋仔。芋仔是附在芋乸上的。
廣東人過年,將槟榔芋切成細絲,用油炸成一餅一餅的稱爲芋蝦。平時則多數將芋乸當菜吃,如扣肉、煮魚,多以芋乸作配,很少當點心吃。上海人則喜歡用糖煮芋艿,像廣東人的番薯糖那樣,稱爲糖芋艿。
《靈魂的歸來》芋乸芋仔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薯仔和番薯”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