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葉靈鳳>靈魂的歸來>薯仔和番薯

《靈魂的歸來》薯仔和番薯

葉靈鳳作品

  薯仔和番薯最大的區別,乃是前者一定要煮熟才可以吃,後者卻可以生吃。兩者都是從外guo傳入的,並非中guo原生的植物,可是在中guo久己滋生繁殖得非常普遍,已經漸漸化爲中guo本土的東西了。像葡萄、胡桃、胡瓜、胡蘿蔔一樣,只是在名字上還殘留著外來的痕迹而已。

  香港近年經常有大批從內地運來的薯仔。這是我guo西北邊疆的土産,不遠千裏橫斷了大陸,運來供應香港民食的。薯仔本是南美洲的土産,十六世紀時始由荷蘭的航海家帶到歐洲,然後逐漸傳播到全世界。香港人至今仍呼薯仔爲荷蘭薯,就說明了它的最初來源。北方人呼薯仔爲土豆兒,它們在東北和蒙古一帶接壤的地方繁殖得最早也最多。這就說明了爲何遼遠的西北能有薯仔運來供應香港的原故。那裏的居民像歐洲人一樣,也以薯仔爲日常主要的副食,正如長城以南的人吃麥,黃河以南的人吃米差不多。北方人不像上海人那樣稱薯仔爲洋山芋,而稱它們爲土豆兒,就因爲久已吃慣了這東西。

  番薯據說是由葡萄牙人在明末才傳入中guo的,但中guo人對于它的愛好,比對薯仔更甚。我想這原因,可能是由于它們從田裏掘起來就可以往嘴裏送,成爲貧民的恩物,是雜糧之中最普遍的一種,並且是荒年惟一的救星。

  番薯在華中一帶最多繁殖,比在華南和華北都更爲普遍。香港人還在它的名字上保留一個“番”字,但北方人就幹脆稱它們爲薯,白皮的爲白薯,紅皮的爲紅薯,上海人稱它們爲山芋,以別于不能生吃的洋山芋。

  番薯在長江一帶最被重視,這一帶出産的都是紅薯。舊時江北的窮人,如果年荒沒有“飯”吃,只好四出逃荒。若是年成好有“飯”吃,所謂吃“飯”,事實上也只是長年吃紅薯。若是紅薯湯裏能放一把米,那就等于香港人吃臘味飯或是堡ji飯了。長江上遊的人對于番薯的稱呼更古怪,如江西和湖北人就稱番薯爲苕,他們罵人爲“蘿蔔苕”,就等于香港人的“傻瓜”。

  香港所賣的番薯,有紅心番薯和白皮番薯之分。另外還有一種槟榔番薯,煮熟後是紫se的,廣東人喜歡煲番薯糖shui,很少將番薯生吃的。事實上,香港的番薯根本不宜生吃,不像上海的紅心山芋那樣,削了皮就成了很好的shui果。香港人更不吃“烘山芋”,想來是怕“熱氣”。但是在北京,“烤白薯”,是冬天街頭有名小吃之一。價廉物美,可以果腹,可以握在手裏取暖,是一舉兩得的好東西。

《靈魂的歸來》薯仔和番薯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談外江鳄魚”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靈魂的歸來》談外江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