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莺飛草長,竹筍的時節已過,正是各種野菜當令的時候,在我們家鄉,這時正有一種新鮮的野蔬上市,稱爲“蒌蒿”。蒿是塘蒿菜之蒿,這是可以肯定的,我不知這個“蒌”字應該寫作“蘆”還是“蒌”,我見到秀詞人朱竹垞的《鴛鴦湖棹歌》有句雲:“聽說河豚新入市,蒌蒿獲筍急須拈”,荻筍不知何物,蒌蒿怕就是我們家鄉所産的那種,姑且借來一用。
蒌蒿是濱的産物,賣的人用蒲包盛了,像賣菱角荸荠那樣,總是灑得
淋淋的。這是一種細小得像蘆根一樣的植物,可吃的只是它的嫩梗,像豆芽菜那樣粗細,作深綠
,摘成一段一段的,就這麼炒來吃。它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比芹菜的滋味更好。可是這東西也並非每一個人都愛吃的,有些人就嫌它那一種“蒿味”,不喜歡吃。
蒌蒿是一種很價廉的野蔬,只是出産的時間不多,要在這春末夏初的季節才有,稍遲就老了不堪吃,所以上市的時間很短。江甯沿江一帶多洲渚,這就是蒌蒿的産地。這一帶的江邊又盛産蘆葦,我們家鄉普通人家的主要燃料就是“蘆柴”,因此,我又懷疑這個“蒌”應作“蘆”。
“蒌蒿”可以炒臘肉,又可以先用開的熟了,用醬麻油涼拌吃。若是與“白肉”一同吃,稱爲“蒌蒿白板肉”,更是暮春時節的名菜。白板肉就是將豬肉在白湯中煮熟了,撈出來切成薄片,點著上好的醬油來吃。這是江南人夏天吃肉的方法,因爲這樣就不覺得肥膩。
蒌蒿在沿江一帶都可以吃得到。若是朱竹垞所詠的就是這東西,則鴛鴦湖濱也有出産,嘉興人一定也喜歡吃了。可是我在上海住了多年,從不曾見過這種菜,可見上海人是不吃的。
《靈魂的歸來》蒌蒿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江南的野菜”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