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臺灣的高科技産業發展很快,尤以資訊業最爲突出。資訊産業已成爲島內産業升級、經濟轉型、保持對外競爭力的最大發展動力。1996年,臺灣資訊工業産值爲274.6億美元,其中硬件産值達到241.7億美元,僅次于美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而1997、1998年臺灣資訊業産值已分別達到348億、403億美元,預計今年將達到464.7億美元。
目前,全球銷售的電腦顯示屏中,每兩臺中就有一臺是臺灣製造的;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便攜式電腦,三分之二的電腦主機版來自臺灣;臺灣生産的鼠標、鍵盤占全世界市場的五分之三以上。臺灣每年在信息技術工業的投資,比整個歐洲在這個領域的投資還要多。近十幾年來,紡織業一直是臺灣的骨幹産業,外銷訂單占全島外銷的首位。但從1995年開始,臺灣資訊與通信産品先後取代了紡織品的出口地位,成爲第一大外銷訂單來源。
臺灣資訊業取得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臺灣資訊産業能夠根據迅速變化的市場,及時,不斷調整産品。臺灣資訊企業規模一般都很小,多是爲美、日本或歐洲某一大廠家生産別人的品牌。外商先到這些工廠進行考察,認爲符合生産要求,就下訂單訂貨,一周後就到這些工廠提貨。因爲資訊業升級換代快,前邊的産品剛開發出投入生産,馬上就會有更新的産品取而代之,一個産品不可能大批量定型生産。臺灣的中小企業生産方式,正好符合這一規律,成本低,生産周期快,抵禦市場的風險能力強。臺灣中小企業極大的靈活
,在資訊産業
現得尤爲充分。這就是臺灣資訊産業之所以迅猛發展的奧秘所在。
談到臺灣的資訊産業,不能不介紹臺灣宏基電腦集團。宏基集團的老板叫施振榮,他在世界電腦行業中是赫赫有名、風雲一時的人物。1976年,以施振榮爲首的5名年輕人白手起家, 涉足資訊産業,在度過了艱難的起步階段後,80年代進入成長期。1981年,宏基電腦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設立第一個廠房,時至今日,它已成爲臺灣最大的自創名牌電腦廠家,也是目前全球第七大個人電腦製造商,在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美市場上亦進入前10名。1997年,施振榮作爲亞洲唯一的代表,出席了在美
舉行的亞太信息高
會議,他在會上作了《以亞洲人的眼光看信息産業》的專題發言,激起電腦資訊業的強烈反響。
施振榮認爲宏基電腦不應該跟在別人後面走,他說,那樣頂多只能成爲二三流的企業。他立志要在歐美壟斷的電腦領域創造出自己響當當的名牌。1981年,宏基開始在海外推廣第一個自創名牌産品———“小教授一號”。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小教授一號”終于在市場上打響了,經評定,這一品牌價值2000萬美元。
就在“小教授一號”蒸蒸日上的時候,施振榮出人意料地決定放棄它,重新創立“acer”品牌。他的合作夥伴們大惑不解,施振榮解釋說:“小教授一號”的英文太雷同,不利于推廣。而“acer”是拉丁字,有“積極、有活力”之意,還隱含著“王牌”的意思,而且不重名,在法律上能夠得到保障。事實印證了他的遠見。“acer”出來後一炮打響,很快走紅市場,被美的鑒定公司評估價值1.8億美元,成爲連續多年蟬聯
際知名度最高的臺灣品牌電腦。
臺灣的資源、資金、人才有限,這對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目前,宏基電腦已不再囿于臺灣本島, 現在除在臺灣新竹、美矽谷建有研究開發基地外,1988年1月施振榮又在蘇州建立了占地80畝的明基科技園。這是宏基集團在臺灣以外建立的規模最大的科技園。今後,蘇州明基科技園,不僅是宏基的生産基地,而且將成爲重要的研究中心。
《走進臺灣》十一、突飛猛進的資訊産業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十二、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