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化夷>走進臺灣>七、快速發展的經濟

《走進臺灣》七、快速發展的經濟

化夷作品

  1949年底, 蔣介石敗退臺灣,島上猛增200多萬人口,這給本來就是舉步維艱的臺灣經濟更增加了混亂。島內物價飛漲,生産失調,經濟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臺灣的經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我們回頭看,可以發現,臺灣經濟大致經曆了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經濟恢複時期。這一時期經曆了3年時間,即從1949年到1952年。大批guodang軍政人員剛上島時,生活十分困苦,不少guodang在大陸時的縣長、團長,到臺灣後因爲生活無著,沿街乞討的比比皆是。當時臺灣工農業生産幾乎chu于停頓的狀態,而軍事開支占財政總支出的一半以上。爲了扭轉這種局面,臺灣當局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和恢複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土地改革、幣製改革、加強外彙管製,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使得臺灣經濟開始複蘇。此外,美guo從1950年下半年起,開始對臺灣實行經濟援助,注入了大量資金,幫助臺灣恢複經濟。所以到1952年,臺灣經濟很快恢複到二戰前的最高shui平。

  第二個階段是以農養工階段。 這一時期經曆了8年,即從1952年到1960年。當時臺灣經濟基本上是以農業爲主,島內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guo際收支逆差嚴重,外彙極度短缺。臺灣當局製訂了以穩定求發展的指導思想,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當時的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農産品及其加工品猛增,占總出口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竟高達71.5%,成爲創彙主力。在工業方面,當局把資金放在需求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建廠周期短的民生工業上,以適應民衆的消費shui平,並節省外彙開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形成了糖、茶、菠蘿等農副産品加工業,以及shui泥、玻璃、塑料原料、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業。

  第三個階段是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用了26年,即從1960年到1986年。由于島內市場狹小,進口替代工業的産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後勁乏力。臺灣抓住當時guo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島內廉價的勞動力,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並陸續修正和製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如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這個時期外資對臺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至此,臺灣工業建立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爲依托,以輕紡、家電等加工爲核心的産業支柱,帶動了臺灣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四個階段爲經濟轉型時期。這一時期從1986年至今。80年代以後,由于臺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島內勞動力缺乏,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業逐漸喪失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臺灣當局提出了自由化、guo際化、製度化的經濟轉型口號,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ti、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製葯、醫療保健及汙染防治等10大新興産業爲支柱産業。臺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出口産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産品已占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爲淨資本輸出地區。這個時期,臺灣與祖guo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系也日趨密切。

《走進臺灣》七、快速發展的經濟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八、發達的農業”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走進臺灣》八、發達的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