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臺灣自朱一貴亂後,清廷因地方遼闊,添設彰化縣及北淡同知,政府意思,總道多設幾個官吏,可以勤求民隱,哪裏曉得多一個官,只多一分剝削,與百姓這方面,反有損無益呢?乾隆五十一年,臺灣土豪林爽文亂起,這林爽文本沒有什麼勢力,只因臺民半是土著,半是客籍,彼此不睦,時常械鬥,地方官不去彈壓,爽文假和解爲名,結了幾個
羽,設起一個天地會來,起初入會的人,不過數十名,後來越結越多,連官署的差役,也都入會。官吏雖有些風聞,終究得過且過,不願查究,因循坐誤,是官吏老手段。因此天地會竟橫行了數十年。適值總兵官柴大紀,受職到臺,聞知天地會橫行無忌,遂令臺灣知府孫景燧,彰化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帶兵緝捕。這孫景燧等統是酒囊飯袋,哪裏敢去緝捕會匪?奈因上
督饬,沒奈何前去搜查。
林爽文本住彰化縣的大理杙,地方很是險僻,孫景燧等不敢深入,只在五裏外紮營,無緣無故,將五裏外的村落,縱火焚毀,兵役乘勢搶擄,劫奪一空。村中的百姓,並非天地會羽,無罪遭禍,铤而走險,都逃入大理杙中,哭報爽文,哀求保護。又是一場官逼民反。爽文乃糾衆出來,夤夜攻營,孫景燧等連忙逃走,帶去的兵士,多被殺死,爽文遂進陷彰化,破諸羅,擾淡
,貪官汙吏,死的死,逃的逃。柴大紀忙令兵備道永福,固守府城,自率兵出城五十裏,到鹽埕橋,遇著爽文前鋒,奮力殺退,府城總算保全。大紀派人到福建告急,
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副將徐鼎士,陸續帶兵渡海,來援臺灣。大紀接著,由黃仕簡分派將士,督令恢複諸城,不想福建的援兵,統是沒用,都被爽文殺敗;任承恩
攻敵巢,見了路途險僻,也畏懼不前;只柴大紀收複諸羅,浚濠增壘,力任守禦。
清廷因黃任無功,嚴旨召還,命提督常青爲靖逆將軍,往臺灣督師;父命署浙閩總督李侍堯,調粵兵四千,浙兵三千,駐防滿兵一千,赴臺助剿。且因江南提督藍元枚,系藍廷珍子,素習臺事,調赴軍前,與福州將軍恒瑞,同爲參贊,各將吏次第進行,藍元枚到臺病卒,常青恒瑞率兵數千,至府城相近,與林爽文相遇,望將過去,旗戟隱隱,隊伍層層,不知有多少人馬,嚇得常青恒瑞拍馬而逃,走入城中。林爽文料他沒用,不去攻城,只蠶食村落,脅令入會,旬日得十余萬衆,圍攻諸羅。
諸羅當南北要沖,爲府城屏蔽,爽文因大紀扼守,最稱勇悍,誓要破滅此城,免他作梗,因此把諸羅城團團圍住,並分了一支羽,截他饷道。大紀率守兵四千,晝夜防禦,看了敵勢少懈,複引兵突出,奪他辎重。城中糧饷,賴以不絕。爽文想截人饷道,誰知自己的饷,反被人奪去,所謂烏合之衆,不敵紀律之師。爽文遣人詐降,又賄通內應,都被大紀察出,一一斬首。
這時候,常青也遣總兵魏大斌,參將張萬魁,遊擊田藍玉,副將蔡攀龍等,往援諸羅,三次進兵,三次敗退。恒瑞督兵進援,亦因敵勢浩大,在途中紮住。清廷屢次催問,常青恒瑞只請添兵,乾隆帝又將他革職,命福康安代常青,海蘭察代恒瑞,升柴大紀爲陸路提督參贊大臣,密令大紀衛民出城,再圖進取。大紀奏言:“諸羅爲府城北障,諸羅失陷,府城亦危,且半年來深溝高壘,守禦甚固,一朝棄去,難以克複。城箱內外的百姓,不下四萬,也不忍一概抛棄,任賊蹂躏,只有死守待援”等語。好總兵,好提督,好參贊大臣。乾隆帝覽了奏章,眼淚都熬不住,一點一滴,透奏本;真耶假耶!隨即傳旨到臺灣,嘉獎大紀,封大紀爲義勇伯,改諸羅縣爲嘉義縣,俟克複臺灣,與福康安同來瞻觐雲雲。
福康安是傅恒的兒子,乾隆帝非常眷愛,未知是否龍種?他隨阿桂出征有功,曾封三等嘉勇男,嗣複出定回疆,平了幾個小小回匪,晉封侯爵。福康安往援臺灣,途次聞爽文勢盛,也奏請增兵,奉旨嚴饬。虧得海蘭察願當前敵,飛速進兵,仗著順風,越海抵港,帆樯列數裏,各村民見大兵雲集,望風解散,爭爲鄉導。海蘭察揚言攻大理杙,暗中擬直趨嘉義城。爽文恐大理杙有失,分兵回救,海蘭察遂進兵嘉義,沿途遇著幾埋伏,統由海蘭察沖散,怒馬直入,所向披靡。到嘉義城下,奮戰一場,殺退敵圍。福康安聞前鋒得勝,自然膽大起來,也領兵到嘉義城,柴大紀出城相迎,只向福康安請安,不行跪拜禮,福康安心中已是不悅,佯爲謙遜,叫大紀並馬入城。大紀也不推辭,跨馬導入,照清朝軍製,下屬迎接上司,須要身執櫜鞬,不能並馬入城,柴大紀屢受褒封,身膺伯爵,自思與福康安也差不多,少許失禮,料亦不妨。豈知這福康安度量淺狹,挾恨懷仇,柴大紀的
命,要斷送在福康安手中了。
福康安入城後,休息一晝夜,仍命海蘭察先進,自率兵爲後應,往搗大理杙巢穴。到了大理杙,時已昏暮,大理杙中,沖出一支人馬,烈炬迎戰。海蘭察分兵千余,暗伏溝塍間,候敵近來,铳矢齊發。從暗擊明,發無不中,敵衆連忙滅火,鳴鼓來攻。海蘭察複命軍士按聲沖擊,斃敵無數,敵衆倒也抵死不退。海蘭察躍馬入陣,沖出敵背,竟赴大理杙。部衆想回馬去追,福康安兵已到,此時敵衆倉皇失措,霎時潰散。海蘭察入大理杙,林爽文攔截不住,攜家屬走集埔,大理杙巢穴,一鼓蕩平。只林爽文遁入集埔間,依險竄伏,壘石爲壘,回環數裏,海蘭察偕侍衛數十名,易服緝捕,尋至集埔,已得敵蹤,遂暗伐箐中老藤,扳壘而上,林爽文不及防備,被他擒住,爽文家屬,沒一個走,獻至京師,盡行磔死。
福康安海蘭察,俱晉封公爵,獨柴大紀偏革職拿問。讀至此語,令人吃驚。自福康安入嘉義城後,已著人馳遞密奏,說大紀詭谲取巧,奏報不實,乾隆帝倒也聖明,料知大紀屢蒙褒獎,稍涉自滿,對福康安失禮,因被參劾,遂將這種旨意,批發出來,福康安受了幾句申饬。看官!你道福康安肯就此罷手麼?接連又是幾本彈章,複運動那奉旨查辦的德成,複奏:“大紀如何貪黩,如何寬縱,”乾隆帝尚在未信,命浙、閩總督李侍堯查奏。李侍堯畏福康安威勢,自然隨聲附和,乾隆帝又將任承恩、恒瑞等,逮回訊,任承恩、恒瑞等一幹人犯,都說大紀釀成禍亂,暗中掣肘,恁你乾隆帝什麼英明,柴大紀什麼義勇,至此昏蔽誣衊,就降了革職拿問的聖旨。
柴大紀自念無辜,到京被訊,甯有憑空自誣的道理,自然呼冤不置。乾隆帝加複訊,大紀仍微訴枉曲,龍顔動怒,竟命正法,可憐一片忠心的柴大紀,無罪遭刑,橫屍燕市……
清史演義第40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