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清史演義>第51回

《清史演義》第51回

蔡東藩作品

  卻說英guo發兵的警報,傳到中guo,清廷知戰釁已開,命林則徐任兩廣總督,責成守禦;調鄧廷桢督閩,防扼閩海。則徐留心洋務,每日購閱外洋新聞紙,yin探西事,聞英政府已決定主戰,急備戰船六十艘,火舟二十只,小舟百余只,募壯丁五千,演習海戰;自己又qin赴獅子洋,校閱shui師,軍容頗盛。能文能武,是個將相材。道光二十年五月,特書年月,志guo恥之緣起。英軍艦十五艘,汽船四艘,運送船二十五艘,舳舻相接,旌旗蔽空,駛至澳門口外,則徐已派火舟堵塞海口,乘著風chao出洋,遇著英船,放起一把火來。英船急忙退避,已被毀去杉板船兩只。

  英將伯麥,賄募漢jian多名,令偵察廣東海口,何chu空虛,可以襲入。無奈去一個,死一個,去兩個,死一對。最後有幾個漢jian,死裏逃生,回報伯麥,說海口布得密密層層,連漁船蜑戶,統爲林製臺效力,不但兵船不能進去,就使光身子一個人,要想入口,也要被他搜查明白,若有一些形迹可疑,休想活著。看來廣東有這林製臺,是萬萬不能進兵呢。伯麥道:“我兵跋涉重洋,來到此地,難道罷手不成?”漢jian道:“中guo海面,很是延長,林製臺只能管一廣東,不能帶管別省,別省的督撫,哪裏個個象這位林公,此省有備,好攻那省,總有破綻可尋;而且中guo的京師,是直隸,直隸也是沿海省分,若能攻入直隸海口,比別省好得多哩。”爲虎作伥,煞是可恨!伯麥聞言大喜,遂率艦隊三十一艘,向北進駛。

  則徐探悉英艦北去,飛咨閩、浙各省,嚴行防守。閩督鄧廷桢,早已布置妥帖。預募shui勇,在洋巡邏,見英船駛近廈門,shui勇便扮做商民模樣,乘夜襲擊,行近英艦,突用火罐噴筒,向英艦內放入,攻壞英艦舵帆,焚斃英兵數十。英兵茫無頭緒,還道是海盜偷襲,連忙抵敵,那shui勇卻蕩著劃槳,飛報內港去了。伯麥修好舵帆,複進攻廈門。金廈兵備道劉曜春,早接shui勇禀報,固守炮臺,囊沙疊垣,敵炮不能洞穿,那炮臺還擊的彈力,很是厲害,響了數聲,把敵艦轟壞好幾艘。伯麥料廈門也不易入,複趁著東北風,直犯浙海。

  浙海第一重門戶,便是舟山,四面皆海,無險可扼。浙省官吏,又把舟山群島,看作不甚要緊的樣子。英艦已經駛至,還疑外guo商舶,毫不防備。當沿海戒嚴時,就使是外guo商舶,亦須稽查,況明明是兵艦乎?英人經粵、閩二次懲創,還不敢陡然登岸,只在海面遊弋。過了兩三天,並沒有兵船出來襲擊,遂從群島中駛入,進薄定海。定海就是舟山故地,因置有縣治,別名定海,後來遂把定海舟山,分作兩地名目。定海設有總兵,姓張名朝發,平時到也懷著忠心,只謀略卻欠缺一點,褒貶無私。不去襲擊外洋,專知把守海口。英艦二十六艘,連樯而進,朝發方下令防禦。中軍遊擊羅建功,還說外洋炮火,利shui不利陸,請專守城池,不必注重海口。越是愚夫,越說呆話。朝發道:“守城非我責任,我專領shui師,但知扼住海口,不令敵兵登岸,便算盡職。”隨督師出港口。

  英將遣師投函,略說:“本guo志在通商,並非有意激戰,只因廣東林、鄧二督,燒我鴉片煙萬余箱,所以前來索償。若賠我煙價,許我通商,自應麾兵回guo”等語。朝發叱回,令軍士開炮轟擊,英艦暫退。翌晨,英艦複齊至港口,把大炮架起桅樯上面,接連轟入,勢甚凶猛。港內守兵,抵當不住,船多被毀。朝發尚冒死督戰,左gu上忽中一彈,向後暈倒,qin兵趕即救回,于是紛紛潰退。英兵乘勝登岸,直薄定海城下。定海城內無兵。知縣姚懷祥,遣典史金福,招募鄉勇數百,甫至即潰。懷祥獨坐南城上,見英兵緣梯上城,奔赴北門,解印交仆送府,自刎死。朝發回至鎮海,亦創重而亡。

  敗報到京,道光帝即命兩江總督伊裏布,赴浙視師。伊裏布尚未抵浙,英將伯麥,複遺書浙撫,浙撫烏爾恭額,料知書中,沒甚好話,不願拆閱,竟將原書發還。伯麥方擬進攻,適領事義律至軍,請分兵直趨天津。伯麥依言,遂與義律率軍艦八艘,向天津進發。

  道光帝因定海失守,未免憂慮,常召王大臣會議。軍機大臣穆彰阿以谄谀道寵,平時與林則徐等,本不相和協,至是遂奏林則徐辦理不善,輕開戰釁,宜一面懲辦林則徐,一面再定和戰事宜。又是一個和珅。道光帝尚在未決,忽由直隸總督琦善,遞上封奏一本,內稱:“英guo兵船,駛至天津海口,意慾求撫。我朝以大字小,不如俯順外情,罷兵息事爲是。此等言語,最足熒惑主聽。且粵督林則徐,辦理禁煙,亦太cao切,伏乞皇上恩威並濟,執兩用中”等語。道光帝覽了奏牍,又去召穆彰阿商量。穆彰阿與琦善,本是臭味相投的朋友,穆彰阿要害林則徐,琦善自然竭力幫忙。況且這班jian臣,屈害忠良,是第一能手,慾要他去抵禦外人,他卻很是怕死,一些兒沒能耐。

  相傳義律到津,直至總督衙門求見,琦善聞英領事來署,當即迎入,義律取出英議會致中guo宰相書,交與琦善。琦善本由大學士出督直隸,展開細瞧,半字不識,隨令通事譯讀。首數句無非說東粵燒煙,起自林、鄧二人,春間索償,被他诟逐,所以越境入浙,由浙到津。琦善聽了,尚不在意。後來通事又譯出要約六條,隨譯隨報。看官!你道他要求的是什麼款子?小子一一開錄如下:

  第一條 賠償貨價。

  第二條 開放廣州、福建、廈門、定海、上海爲商埠。

  第三條 兩guo交際,用平等禮。

  第四條 索賠兵費。

  第五條 不得以英船夾帶鴉片累及居留英商。

  第六條 盡裁洋商(經手華商)浮費。

  琦善聽畢,沈吟了好一會,方向義律道:“汝guo既有意修和,那時總可商議。明日請貴兵官來署宴敘便了。”義律別去,次日,琦善令廚役備好筵宴,專待客到。約至巳牌時候,英guoshui師將弁二十余人,統是直挺挺雄糾糾的走入署中。琦替接入,見他威武非凡,不由的心頭亂跳。見了二十多人,便已畏懼,若多至十倍百倍,定然向他下拜了。英兵官雖不能直接與他談論,然已瞧透他畏怯情狀,便箕踞上坐,命隨來的通事傳說,“本guo已發大兵若幹萬,炮船若幹艘,即日可到中guo。若中guo不允要求,請毋後悔!”這番言語,嚇得琦善面se如土,忙央通事說情,願爲轉奏。英將弁眉飛se舞,樂得大嚼一回,吃他個飽。席散後,琦善便據事奏陳,當由穆彰阿一力推薦,道光帝便命琦善赴粵查辦。琦善聞命,即與英領事義律,約定赴粵議款。義律等徐返舟出,琦善入京聽訓,造膝密陳,廷臣多未及聞知。迨琦善出京,部中接山東巡撫托渾……

清史演義第51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51回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