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清史演義>第56回第2小節

《清史演義》第56回

第2小節
蔡東藩作品

  [續清史演義第56回上一小節]有四五千。幸虧劉本府手長腳快,扒過後牆,逃出xing命,剩得太太、姨太太、小jie、少nainai等,慌做一團,殺ji似的亂抖。百姓也不去理他,只將他箱籠敲開,搬出朝yi朝冠等件,擺列堂上。內中有一個赳赳武夫,指手畫腳的說道:“強盜知府,已經投了洋人,還要這朝yi、朝冠何用?我們不如燒掉了他,叫他好做洋裝服se哩!”衆人齊聲贊成。當下七手八腳,將朝yi、朝冠等,移到堂下,簡直一把火,燒得都變黑灰。倒是爽快,但也未免野蠻。又四chu搜尋劉本府,毫無蹤迹。只得罷手,一排一排的出署。

  到了署外,督撫已遣衙役張貼告示,叫百姓亟速解散,如違重究。衆百姓道:“官府貼告示,難道我們不好貼告示麼?”奇聞。當由念過書的人,寫了幾行似通非通的文字,貼在告示旁邊,略說:“某日要焚劫十三洋行,官府不得幹預,如違重究!”趣極。這信傳到達維斯耳內,也不敢入城,退到香港去了。百姓越發高興,常在城外尋覓洋人,洋人登岸,不是著打,就是被逐。英使憤甚,疊贻書耆英,責他背約。耆英辯無可辯,不得已招請紳士,求他約束百姓,休抗外人。紳士多說衆怒難犯,有幾個且說:“百姓多願從戎,不願從撫,若將軍督撫下令殺敵,某雖不武,倒也願效前驅。”越說越遠!耆英聽了,越加懊恨,當即掇茶謝客。返入內宅,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展毫磨墨,拂箋寫信,下筆數行,折成方勝,用官封粘固,差了一個得力家人,付了這信,並發給路費,叫他星夜進京,到穆相府內投遞。家人去訖,過了月余,回報穆相已經應允,將來總有好音。耆英心中甚喜,只英使屢促遵約,耆英又想了一個救急的法兒,答複英使,限期二年如約。于是耆英又安安穩穩的過了一年。

  道光二十七年春月,特召耆英入京,另授徐廣缙爲兩廣總督,葉名琛爲廣東巡撫。這旨一下,耆英額手稱慶,暗中深感穆相的大德,前信中所托之事,讀此方知。日日盼望徐、葉二人到來。等了數月,徐、葉已到,耆英接見,忙把公事交卸,匆匆的回京去了。撒了一泡瀾屎。

  光yin如箭,倏忽間又是一年。英政府改任文翰爲香港總督,申請二年入城的契約,舊事重提,新官不答。廣東紳士,已聞知消息,忙入督署求見,由徐廣缙延入。紳士便開口道:“英人要求無厭,我粵萬不能事事允行。粵民憾英已久,大公祖投袂一舍,負杖入保的人,立刻趨集,何慮不勝?”廣缙道:“諸君既同心禦侮,正是粵省之福,兄弟自然要借重大力。”

  紳士辭去,忽由英使遞來照會,說要入城與總督議事。廣缙忙即照複,請他不必入城,若要會議,本督當qin至虎門,上船相見。過了兩日,廣缙召集吏役,排好儀仗,出城至虎門口外,會晤英使文翰。相見之下,文翰無非要求入城通商,廣缙婉言謝卻。當即回入城中,與巡撫葉名琛,商議戰守事宜。名琛是個信仙好佛的人,一切事情,多不注意;況有總督在上,戰守的大計劃,應由總督作主。此時廣缙如何說,名琛即如何答。城中紳士,又都來探問,爭說:“義勇可立集十萬,若要開仗,都能效力,現正伫候鈞命!”廣缙道:“英人志期入城,我若執意不許,他必挾兵相迫,我當預先籌備。等他發作,然後應敵,那時便彼曲我直了。”紳士連聲稱妙。

  不想隔了一宿,英船已闖入省河,連樯相接,輪煙蔽天,阖城人民,統要出去堵截。廣缙道:“且慢!待我先去勸導,叫他退去。他若不退,興兵未遲。”隨即出城,單舸往谕。文翰見廣缙只身前來,想劫住了他,以便要求入城。兩下方各執一詞,忽聞兩邊岸上,呼聲動地,遂往艙外一望,幾乎嚇倒。原來城內義勇,統已出來,站立兩岸,好象攢蟻一般,槍械森列,旗幟鮮明,眼睜睜的望著英船,口內不住的喝逐洋人。文翰一想,衆寡情形,迥不相同,萬一決裂,恐各船盡成齑粉,于是換了一副面龐,對著徐製臺虛心下氣,情願罷兵修好,不複言入城事。中guo百姓,能時時如此,何患洋人?廣缙亦溫言撫慰。勸他休犯衆怒,方好在廣州海口,開艙互市。文翰應允,就送廣缙回船,下令將英船一律退去。

  廣缙遂與名琛合奏,道光帝覽奏大悅,即手谕道:

  洋務之興,將十年矣。沿海擾累,糜饷勞師。近年雖累臻靜谧,而馭之之法,剛柔不得其平,流弊以漸而出。朕深恐沿海居民蹂躏,故一切隱忍待之,蓋小屈必有大伸,理固然也。昨因英使複申粵東入城之請,督臣徐廣缙等,疊次奏報,辦理悉合機宜。本日又由驿馳奏,該chu商民,深明大義,捐資禦侮,紳士實力匡勷。入城之議已寢。該英人照舊通商,中外綏靖,不折一兵,不發一矢,該督撫安內撫外,chuchu皆抉摘根源,令外人馴服,無絲毫勉強,可以曆久相安。朕嘉悅之忱,難以盡述,允宜懋賞以獎殊勳。徐廣缙著加恩賞給子爵,准其世襲,並賞戴雙眼花翎。葉名琛著加恩賞給男爵,准其世襲,並賞戴花翎以昭優眷。發去花翎二枝,著即分別祇領!穆特恩、烏蘭泰等,合力同心,各盡厥職,均著加恩照軍功例,交部從優議敘。候補道許祥光,候補郎中伍崇曜,著加恩以道員盡先選用;並賞給三品頂戴。至我粵東百姓,素稱骁勇,乃近年深明大義,有勇知方,固由化導之神,亦其天xing之厚;難得十萬之衆,利不奪而勢不移。朕念其翊戴之功,能無恻然有動于中乎?著徐廣缙、葉名琛宣布朕言,俾家喻戶曉,益勵急公qin上之心,共享樂業安居之福。其應如何獎勵,及給予扁額之chu,著該督撫獎其勞勚,錫以光榮,毋稍屯恩膏以慰朕意。余均著照所議辦理!欽此。

  這道上谕,已是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內的事情。道光帝以英人就範,從此可以無患,所以有小屈大伸的谕旨。誰知英人死不肯放,今年不能如願,待到明年;明年又不能如願,待到後年;總要達到目的,方肯罷手。外人的長chu,便在于此。這且慢表。

  且說道光帝即位以來,克勤克儉,頗思振刷精神,及身致治,無如guo家多難,將相乏材,內滿外漢的意見,橫著song中,因此中英開釁,林則徐、鄧廷桢、楊芳等,幾個能員,不加信任,或反貶黜。琦善、弈山、弈經、文蔚、耆英、伊裏布等,庸弱昏昧,反將更疊任用。琦善、弈山、弈經、文蔚四人,雖因措置乖方,革職逮問,嗣後又複起用。禦史陳慶镛,直言抗奏,竟說是刑賞失措,未足服民。道光帝也嘉他敢言,複奪琦善等職。怎奈貴人善忘,不到二年,又賞弈經二等侍衛,授爲葉爾羌參贊大臣,弈山二等侍衛,授爲和阗辦事大臣,琦善二等侍衛,授爲駐藏大臣,後竟升琦善四川總督,並授協辦大學士,弈山也調擢伊犁將軍。林、鄧二人,未始不蒙恩起複,林督雲貴,鄧撫陝西,然後究賢愚雜出,邪正混淆,又有權相穆彰阿,仿佛乾隆年間的和珅,妒功忌能,貪贓聚斂,弄得外侮內讧,相逼而來。道光帝未免悒悒。俗語說得好:“憂勞足以致疾。”道光帝已年近古稀,到此安能不病?天下事往往禍不單行,皇太後竟一病長逝,道光帝素xing純孝,悲傷過度。皇四子福晉薩克達氏,又複病殁。種種不如意事,叢集皇家,道光帝痛上加痛,憂上加憂,遂也病上加病了。總括一段,抑揚得ti

  正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究竟道光帝的病ti,能否痊愈,待至下回續敘。

  ----------

  道光晚年,爲民氣勃發之時。臺灣谳案,達洪阿、姚瑩,幾含不白之冤,閩督怡良,又思借端報複,微臺民之合詞訴枉,達、姚必遭冤戮。雖複奏案情,仍有“一意鋪張,致遭指摘”等語,然上文恰谕其志切同仇,激于義憤,于譴責之中,曲寓保全之意,皆臺民一爭之效也。至若廣州通商,爲江甯條約所特許,英人入城,粵民拒之,以約文言,似爲彼直我曲之舉,然通商以海口爲限,並非兼及城中,立約諸臣,當時不爲指出界限,含糊其詞曰廣州,固有應得之咎,而于粵民無與。耆英誘約而去,徐廣缙銜命而來,微粵民之同心禦侮,廣缙且被劫盟,以此知吾guo民氣,非真不可用也。但無教育以繼其後,則民氣只可暫用,而不可常用。本回于臺、粵民氣,寫得十分充足,實爲後文反擊張本。滿必招損,驕且致敗,作者已寓有微詞矣。

……

《清史演義》第56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57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清史演義》第57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