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清史演義>第77回第2小節

《清史演義》第77回

第2小節
蔡東藩作品

  [續清史演義第77回上一小節]家複奏一本,然後安某死也甘心。”丁撫道:“朝命已說是毋庸再請,難道你未聽見?”安得海還想哀求,遲了。怎奈丁撫臺鐵面無情,竟饬劊子手將他綁出,一聲號炮,安得海的頭顱,應刃而落,其余一幹人犯,暫羁獄中,候再請旨發落。

  複奏到京,又由恭王禀報慈安太後,一不做,二不休,索xing令將隨從太監,一並絞決。還有一道嚴饬總管的谕旨,聯翩而下。丁撫自然遵旨辦理,將安得海隨從陳玉麟、李平安等,訊系太監,立即chu絞。此外男女多名,充戍的充戍,釋放的釋放,總算完案。

  這件事情,慈禧後竟未曾得知,直至案情已了,方傳到李蓮英耳中,急忙轉告慈禧。李蓮英是什麼人物?也是一個極漂亮的太監。安得海在時,蓮英已蒙慈禧寵幸,只勢力不及安得海。此時安得海已死,蓮英心中,恰很快活,因巴結慈禧要緊,便去詳報。慈禧後大驚道:“有這件事麼!爲何東太後全未提起?想系是外面謠傳,不足憑信。”蓮英道:“聞得密谕已降了數道,當不至是謠言。”慈禧後道:“你恰去探明確鑿,即來禀報。”蓮英得了懿旨,徑往恭邸探問。恭王無從隱諱,只好實告。蓮英道:“慈禧太後的xing子,王爺也應曉得,此番shui落石出,恐怕慈禧太後是不應許呢。”恭王道:“遵照祖製,應該這樣辦法。”蓮英微笑道:笑裏藏刀。“講到祖製兩字,兩宮垂簾,也是祖製所沒有,如何你老人家卻也贊成?”以矛攻盾,煞是厲害!恭王被他駁倒,一時回答不出。蓮英便要告辭,做作的妙。恭王未免著急,順手扯著蓮英,到了內廳,求他設法。蓮英方才獻策道:“大公主在內,很得太後歡心,可以從中轉圜。若再不得請,奴才也可替王爺緩頰。”恭王喜道:“這卻全仗……”蓮英不待說完,即接口道:“奴才將來要靠王爺照拂時候,恰很多哩!區區微效,何足挂齒?”隨又請恭王繳出密谕稿底,恭王即檢付一紙,那是東後的谕旨,臨別時還叮咛囑托。蓮英一肩擔任,連說:“王爺放心,總在奴才身上。”內侍母後,外結qin王,蓮英開手,便比安得海高一著。當下別了恭王,匆匆回宮,將密谕呈上。由慈禧後瞧閱道:

  本月初三日,丁寶桢奏,據德州知州趙新禀稱,有安姓太監乘坐大船,捏稱欽差,織辦龍yi,船旁cha有龍鳳旗幟,攜帶男女多人,沿途招搖煽惑,居民驚駭等情。當經谕令直隸山東各督撫,派員查拿,即行正法。茲按丁寶桢奏,已于泰安縣地方,將該犯安得海拿獲,遵旨正法。

  慈禧後閱到此語,不禁花容變se,幾乎要墮下淚來。隨又閱下道:

  其隨從人等,本日已谕令丁寶桢分別嚴行懲辦。我朝家法相承,整饬官寺,有犯必懲,綱紀至嚴。每遇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乃該太監安得海,竟敢如此膽大妄爲,種種不法,實屬罪有應得。經此次嚴懲後,各太監自當益加儆慎,仍著總管太監等,嗣後務將所管太監,嚴加約束,俾各勤慎當差。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將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將該管太監一並懲辦。並通谕直省各督撫,嚴饬所屬,遇有太監冒稱奉差等事,無論已未犯法,立即鎖拿奏明懲治,毋稍寬縱!欽此。

  慈禧後閱罷,把底稿撕得粉碎,大怒道:“東太後瞞得我好,我向來道她辦事和平,不料她亦如此狠心,我與她決不幹休。”說著,便命李蓮英隨往東宮。蓮英道:“這事也不是東太後一人專主。”索xing和盤托出,免得後來枝節。慈禧後道:“此外還有何人,除非是弈了?可恨可恨!”蓮英道:“太後一身關系社稷,不應爲了安總管,氣壞玉ti。”隨即替慈禧捶背。言動皆善于迎合。約半小時,見慈禧氣喘少息,隨道:“安總管也太招搖,聞他一出都門,口口聲聲,說奉太後密旨,令各督撫州縣報效巨款,所以鬧出這樁案情。”歸罪安得海,便好開tuo恭王。慈禧後道:“有這等事麼?他亦該死!但東太後等不應瞞我。”

  正絮語間,忽由宮監來報,榮壽公主求見。這榮壽公主,便是恭王女兒,宮中稱她大公主,她爲文宗所寵愛,文宗崩後,慈禧後因自己無女,就認她爲乾女兒,入侍宮中,封她爲榮壽公主,蓮英與恭王密談,說起大公主,就是指她。回宮後,即密遞消息,叫她前來懇求。慈禧正慾發泄怒意,便道:“叫她進來!”榮壽公主入見,請過了安。慈禧後道:“你父qin做得好事!”公主佯作不解,蓮英從旁cha口道:“就是安總管的事情,大公主應亦好曉得了。”公主忙向慈禧跪下,叩頭道:“臣女在宮侍奉,未悉外情,今日方有宮人傳說,臣女即回谒臣父,據稱安總管招搖太甚,東撫丁寶桢,飛遞密奏,剛值聖母觀劇,恐觸聖怒,不敢禀白,所以僅奏明慈安太後,遵照祖製辦理。”慈禧後道:“你總是爲父回護。”公主再碰頭乞恩,慈禧後道:“這次姑開恩饒免,你去回報你父,下次瞞我,不可道我無情。”公主謝恩趨出。慈禧後還慾往東宮,蓮英道:“太後聖度汪洋,恭王爺chu尚且恩釋,難道還要與東太後爭論麼?有心不遲,不如從長計議。”伏後案。慈禧後見蓮英伶俐,語語中意,遂起了桃僵李代的意思,把他擢爲總管。蓮英感太後厚恩,鞠躬盡瘁,不消細說。包括無窮。

  光yin如箭,又過一年,天津地方,鬧出一場教案,險些兒又開戰釁,總算由曾guo藩等委曲調停,方免戰禍。原來中外互市以後,英法俄美諸商民,紛紛來華,時有交涉。天津和約,複訂保護傳教的條約,通商以後,又來了許多教士,更未免與華民龃龉。清廷特建總理各guo衙門,並在各口岸設通商大臣專管外交。嗣是德意志、丹麥、荷蘭、西班牙、比利時、意大利、奧大利、日本、秘魯等guo,各請互市,均由總理衙門與訂條約。曾guo藩、李鴻章等,留心外事,自愧不如,乃疊請剏辦新政,改習洋務。廷臣又據了用夏變夷的古訓,先後奏駁。滿首相倭仁,尤爲頑固,事事梗議。夏蟲不可語冰。幸兩宮太後信用曾、李,次第准行。同治二年,在京師立同文館;三年,遣同知容闳出洋,采辦機器;四年,命兩江總督,兼充南洋大臣,設江南製造局于上海;五年,置福建船政局;七年,派欽差大臣志剛、孫家穀,偕美人蒲安臣,遊曆西洋,與美guo訂互派領事,優待遊學等約;九年,命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增設天津機器局。總敘一段,以志中guo新政。在清廷方面,也算是破除成例,格局一新,其實還是洋務的皮毛,只好作爲外面粉飾。評論的確。而且辦事的人,統是敷衍塞責,毫無實心。內地的百姓,又是風氣不通,視洋人如眼中釘。適值天津有匪徒武蘭珍迷拐人口,被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緝……

清史演義第77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77回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