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清史演義第83回上一小節]人倫之至”的遺訓,後引史事,謂宋朝的濮議,王珪司馬光,與歐陽修所議不合,從前高宗純皇帝禦批,以歐說爲是。又明朝的世宗,慾追尊生父興獻王帝號,群臣爭執,高宗禦批,亦加駁斥。應請皇太後特旨,加醇王徽號,遂皇上孝敬之忱,塞薄海臣民之望雲雲。奏上,太後即降旨如下:
本日據吳大澄奏請饬議尊崇醇王典禮一折,皇帝入繼文宗顯皇帝,寅承大統,醇
王弈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十余年來,深宮派辦事宜,靡不殚竭心力,恪恭盡職。每遇優加異數,皆再四涕泣懇辭。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從深宮知之最深,實天下臣民所共諒。自光緒元年正月初八日,醇
王即有豫杜妄論一奏,內稱曆代繼統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爲至當,慮皇帝
政後,佥壬幸進,援引治平嘉靖之說,肆其
邪,豫具封章,請俟
政時,宣示天下,俾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其披瀝之忱,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此深宮不能不嘉許感歎,勉從所請者也。茲當歸政伊始,吳大澄果有此奏,若不將醇
王原奏,及時宣示,則後此邪說競進,妄希議禮梯榮,其患何堪設想?用特明白曉谕,並將醇
王原奏發抄,俾中外臣民,鹹知我朝隆軌,超越古今,即賢王心事,亦從此可以共白。嗣後阚名希寵之徒,更何所容其觊觎乎?將此通谕中外知之!
越年,醇王病殁。未殁時,慈禧太後屢率光緒帝至醇邸問疾,因醇
王福晉,本是太後
子,醇
王又始終忠事太後,恭邸罷職,醇邸即續攬軍機,一切政務,隨時請太後指示,不敢獨斷獨行。怪不得太後格外
信,格外優待。臨殁,太後極爲痛惜,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予谥曰賢。喪葬一切,典禮特崇。惟谕中有“不可過事奢侈,致傷王生時恭儉盛德”。仍是防他僭越。並令將醇邸分爲二
,一
崇祀醇
王祖宗,一
爲光緒帝發祥地點。醇
王次子載澧襲爵,三子載洵,四子載濤,皆封公。醇
王薨後,光緒帝雖然
政,凡事仍禀白慈宮,不敢專主。慈禧太後亦嘗令皇後及李蓮英,暗中監察,免蹈同治覆轍。光緒帝恰也養晦遵時,沒甚違忤。
自十五年至二十年,只有與英吉利、俄羅斯,稍有交涉。英爲了哲孟雄,啓釁構兵,哲孟雄在西藏南境,介居布丹,廓爾喀兩部中間,布、廓兩部,同爲西藏藩屬。廓、哲失和,英人嘗助哲敗廓,令哲王割讓大吉嶺,及附近印度的平原,作爲己有,算是出兵的酬謝費。嗣後屢有要索,哲人憤恨,竟將英人囚住。英人遂發兵攻哲,哲王哪裏能抵擋英人?免不得肉袒牽羊,乞降大不列顛旗下。引虎者終爲虎噬,亞洲諸小
皆蹈此失。英人得了哲孟雄,又把布丹亦收爲屬部。哲、布已失,西藏藩籬被撤,藏人震懼,日思規複,至哲部隆吐地方,設立卡房。英人安肯幹休?自然要與西藏爲難,攻毀卡房,並據藏南要隘。中
的駐藏大臣,向不中用,至是令幫辦大臣升泰赴任,與英
總理印度大臣蘭士丹,在印度孟加拉會議,定藏印條約八款,承認哲爲英屬,勘定藏哲分界,才得和平了結。後來複把藏南的亞東地方,開爲商埠,許英人互市,這也是司空見慣,不足爲奇。
至與俄交涉的事情,系爲帕米爾高原。帕米爾爲新疆西南邊徼,在蔥嶺外面,北通浩罕安集延,爲亞洲最高的陸地。亞洲大山,多自帕米爾發脈,中
曾建設卡倫,並據伊犁西境,遂迫中
將卡倫撤去,中
不允。已而英人複降服阿富汗,嗾阿人逐中
卡倫兵,俄
以英人複來染指,忙出兵據帕米爾。于是中俄英三
,皆有違言。經中
出使大臣洪鈞、許竹筠,先後會議,結果是俄人得了大利,英人次之,中
最是吃虧,把帕米爾高原,盡行棄掉,只以蔥嶺爲界,清政府因中
幅員,素號遼廓,割了一些兒荒徼,也沒有十分痛苦。總教身家保住,管什麼邊疆荒地?到光緒二十年,是慈禧太後六旬萬壽。又是天大的喜事。壽辰在十月十日。正二月間,就饬王大臣預備祝嘏典禮,仿照康熙、乾隆時故例。著各省將軍督撫,先期派員來京,慶祝聖母萬壽,一面饬內務府督率工役,自大內至頤和園,統要蓋搭燈棚,點綴景物,並要沿途建設經壇,由喇嘛僧帶領僧衆,唪誦壽生真經。頤和園內,還要造大牌樓,作聖母萬壽紀念。內務府因庫款支绌,授意內外大員,預送壽禮,大員們哪個不想巴結?彼此會議各捐俸銀二十五成,作了萬壽的送費,聊表微忱。內中有個西安將軍榮祿,于俸銀二十五成外,更獻了許多金銀珍寶,頓時喜動慈顔,立召內用。榮祿本太後功臣,熱河回跸,全仗榮祿隨扈,爲什麼外任西安,就了閑散的職任?原來榮祿扈駕回京,慈禧後記念大功,擢爲內務府總管,宮廷得自由出入。每有要事,慈禧後亦常與商量,同治帝賓天時,榮祿尚入直宮中,很邀寵眷。到了光緒六年,忽由光緒帝師傅翁同龢密白太後,劾榮祿濁亂宮禁的罪狀,慈禧後不信,暗中恰是加意偵查,果然事出有因。這位有膽有識的榮大臣,竟在某妃房中,竭忠效力,確是有膽,確是有識。被慈禧後
見
聞,當下怒氣勃發,立將榮祿驅逐出京,革去官職。慈安崩後,慈禧後又記起榮祿,疑是慈安設計陷害,俾折臂助,但因榮祿犯罪太重,不慾驟然起用。自是榮祿失官數年,嗣後不知榮祿如何運動,又超擢爲西安將軍。想來總是李總管的大力。此番奉召入都,再任步軍統領,壽禮確是多送。自然格外小心,格外勤謹。預備祝壽期內,他亦著力幫忙。慈禧太後複降恩旨,晉封瑾、珍二嫔爲妃,此外貴人等,亦照例遞升。宗室外藩王公,及中外文武大臣都馳恩覃封,官上加官,爵上晉爵,滿擬屆了壽期,做一場普天同慶的曠典。誰料一到五月,朝鮮又闖起大禍,弄得中日開釁,陡起戰雲。清軍連戰連敗,慈禧太後懊怅異常,不得不另降懿旨,罷除慶賀。小子曾記當時有一上谕雲:
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皇太後懿旨:本年十月,予六旬慶辰,率士胪歡,同深忭祝。屆時皇帝,率中外臣工詣萬壽山行慶賀禮,自大內至頤和園,沿途跸路所經,臣民報效,點綴景物,建設經壇。予因康熙隆乾年間,曆屆盛典崇隆,垂爲成憲,又值民康物阜,海宇乂安,不能過爲矯情,特允皇帝之請,在頤和園受賀。讵意自六月後,倭人肇釁,侵予藩封,尋複毀我舟船,不得已興師致討。刻下幹戈未戢,征調頻仍,兩生靈,均罹鋒镝。每一念及,憫悼何窮?前因念士卒臨陣之苦,特頒內帑三百萬金,俾資飽騰。茲者慶辰將屆,予亦何心侈耳目之觀,受臺萊之祝耶?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朕仰承懿旨,孺懷實有未安,再三籲請,未蒙慈允。敬維盛德所關,不敢不仰遵慈意,爲此特谕!欽此。
一場盛舉,化作煙銷,日本太是無情,海軍真也不力。屆壽辰時,只在園內排雲殿受賀,就算完結。後人有宮詞一絕道:
別殿排雲進壽觥,慈懷日夕轸邊情。
諸州點景皆停罷,饋饷頻聞發大盈。
究竟中日何故開戰,且到下回續敘。
----------
母後訓政,既非美事,亦非易事。曆代有此成例,乃因主少疑,不得已而出此耳。然閻窦臨朝而常侍橫,武韋專政而奄豎興,鄭李恃寵而珰禍熾。後妃專政,往往爲中官所播弄,墮其術中而不之覺。以慈禧太後之英明,而前有安得海,後有李蓮英。李蓮英之擅權,較諸安得海,尤專且久。頤和園之建築,李蓮英導之也,六旬萬壽之侈備典禮,何一非自李蓮英等,曲意逢迎,隱圖中飽耶?貴胄若醇
王,元老若李肅毅伯,猶且不敢忤李蓮英,遑論他人?故慈禧二次之訓政,幾與李蓮英訓政無異。本回敘慈禧,實即敘李蓮英。敘李蓮英,即不啻敘慈禧。清朝二百數十年之
祚,斲喪于李總管一人之手,內監之禍烈矣哉!慈禧後殆猶可原焉。
《清史演義》第83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84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