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民國演義>第132回

《民國演義》第132回

蔡東藩作品

  卻說奉、直戰事愈迫愈緊的時候,其中最著急的,要算河南北數千萬小百姓,因禁不住軍隊的攪擾摧殘,少不得奔走呼號,求免兵燹之苦。此外便是大總統徐世昌,因自己地位關系,倒也確實有些著急。軍閥政客之言和平者,大率類此。還有各guo公使,恐怕戰事影響治安,累及外人,接連向外交部遞了三個警告書,第一個警告,是四月十四日提出的,內容是:

  外交團頃悉中guo武裝軍隊擬占據秦皇島火車站,又塘沽警察長六號通知,該chu奉軍司令官擬占據該chu火車站。查一九○一年條約第九條,中政府讓與各guo駐兵某某數chu之權利,以期維持北京至海通道。各公使以此系一種專獨權利,故中guo武裝軍隊,如占據此種地點,即系破壞上述條約之規定。本公使聲明此層時,又鑒于華盛頓會議第六號議決案之關于駐華軍隊問題,應同時請貴總長嚴重注意于因此破壞條約舉動而發生之結果。並希將此種結果,警告有關系之司令部爲盼!

  第二個警告是四月二十日提出的,大約說:

  外交團曾于一九二○年七月八日,以領銜公使名義,致照會于外交總長,茲特抄附于此,應請貴總長注意。因中guo北部及北京城附近,現有中guo軍隊調動,外交團特再聲明,必將堅持上述照會之條件,並向貴總長爲最嚴重之申告。如因亂事致外僑生命財産,遭受損失,中guo政府負其責任。爲此外交團盼望中guo政府,應有極嚴厲之設備,以杜武裝軍隊攬入北京,及用飛機由空中襲擊京城之事。爲此照請貴總長查照。

  第三個警告,也是四月二十日送出的,大概說:

  茲因中guo各省軍隊調動一事,外交團認爲應請中guo政府注意本公使一九二一年八月三十日致貴總長之照會。該照會內開:“外交團特向中guo政府提出警告。年來每次內戰,必受外人多少讪笑責備,真是自取其辱。凡外人所受損失,無論其出于軍隊之行動,或因其放棄責任所致,定唯該管區之上級軍官是問。各guo必堅持請中guo政府責令該上級軍官,個人單獨負其責任。”等因。茲特再爲聲明此態度,相應照請查照。

  徐世昌一則逼于外人的警告,二則逼于guo民的責備,怕外交團警告是真,怕guo民責備是假。在無可如何之中,只得下了一道命令道:

  近日直隸、奉天等chu軍隊移調,遂致近畿一帶,人情惶惑,闾閻騒動,糧食騰踴。商民呼籲,情急詞哀。疊據曹锟、張作霖等電呈聲明移調軍隊情形,覽之深爲惄然。guo家養兵,所以衛民,非以擾民也,比歲以政局未能統一之故,庶政多有阙失,民生久傷憔悴,力謀拯救之不遑,何忍斫傷而不已?本大總統德薄能鮮,不能爲guo爲民,共謀福利,而區區蕲向和平之願,則曆久不渝。該巡閱使等相從宣力有年,爲guo家柱石之寄,應知有所舉動,民具爾瞻,大之爲guo家元氣所關,小之亦地方治安所系。念生民之塗炭,矢報guo之忠誠,自有正道可由,豈待兵戎相見?特頒明令著即各將近日移調軍隊,凡兩方接近地點,一律撤退。

  對于guo家要政,盡可切實敷陳,以求至中至當之歸。其各協恭匡濟,奠定邦基,有厚望焉!此令。

  按自民guo六年以後,曆任總統的命令,久已不出都門。現當奉、直雙方,兵連禍結之時,這等一紙空言,還有什麼效力?此老亦自取其辱。何況這時奉、直雖然反對,至于痛惡徐氏之心,卻不謀而合,不約而同,奉方想擁出段祺瑞,直方想捧起黎黃陂,爲後文黃陂複職伏線。各有各的計劃,誰還顧到徐大總統四個字兒?這命令下後的第二天,兩軍不但不肯撤退,而且愈加接近,同時張作霖宣戰的電報也到了,大約說:

  竊以guo事糾紛,數年不解,作霖僻chu關外,一切均聽北洋團ti中諸領袖之主張,向使同心合力,無論前年衡陽一役,可以乘勝促統一之速成,即不然,而團ti固結,不自摧殘,亦可成美洲十三洲之局。乃一人爲梗,大局益棼,至今日而愈烈,長此相持,不特全guo商民受其痛苦,即外人商業停頓,亦複虧損甚钜,啧有煩言。作霖所以隱忍不言者,誠不慾使一般自私自利之徒,借口汙蔑也,不料因此竟無故招謗,遂擬將guo內奉軍,悉數調回,乃蒙大總統派鮑總長到奉挽留,曹省長qin來,亦以保衛京、津,不可撤回爲請。而駐軍地點商會挽留之電,相繼而至,萬不得已,始有入關換防,酌增軍隊,與曹使協謀統一之舉。又以華府會議,適有中、交兩行擠現之事,共管之聲lang益高,guo勢之欺危益甚,作霖又不惜以巨款救濟之,所以犧牲一切,以維持guo家者,自問可告無罪。若再統一無期,則神州陸沈,可立而待,因一面爲京畿之保障,一面促統一之進行,所有進兵宗旨暨詳情,業于皓日漾日通告海內。凡有血氣者,睹情形之危迫,痛喪亂之頻成,應如何破除私見,共同挽救。乃吳佩孚者狡黠xing成,殃民禍guo,醉心利祿,反覆無常,頓衡陽之兵,幹法亂紀,致成慎于死,賣友欺心,決金口之隄,直以民命爲草芥,截鐵路之款,俨同強盜之橫行。蔑視外交,則劫奪鹽款,不顧guo土,則賄賣銅山。逐王使于荊、襄,首破壞北洋團ti,騙各方之款項,專鼓動大局風chao。盤踞洛陽,甘作中原之梗,弄兵湘、鄂,顯爲蠶食之謀。迫脅中、交兩行,掠人民之血本,勒捐武漢商會,竭阛阓之脂膏。塗炭生靈,較闖、獻爲更甚,強梁罪狀,比安、史而尤浮。惟利是圖,無惡不作,實破壞和平之妖孽,障礙統一之神jian。天地之所不容,神人之所共怒。作霖當仁不讓,嫉惡如仇,猶複忍耐含容,但得和平統一,不願以幹戈相見。不意曹使養電,吳氏馬電,相繼逼迫,甘爲戎首,宣戰前來,自不能不簡率師徒,相與周旋,以勵相我guo家。事定之後,所有統一辦法,謹當隨同大總統及各省軍民長官之後,與海內耆年碩德,政治名流,開會討論公決。作霖本天良之主宰,掬誠悃以宣言,既不敢存爭權爭利之野心,亦絕無爲一人一dang之成見。皇天後土,共鑒血忱。作霖不敢以一人欺天下,披瀝以聞,伏維公鑒!

  張作霖這一個通電發出後,第二天夜裏,西路便在長辛店開火了。接著東路馬廠,中路固安,也一齊發生激戰。吳佩孚因見戰事重心在西路,便qin赴長辛店督戰。前敵指揮董政guo,見總司令qin來,格外猛烈進攻,士氣也倍覺勇壯。奉軍張景惠見直軍勇猛,傳令炮兵隊用排炮掃射,卻不料吳佩孚早已有了准備,教軍士們都埋伏在樹林之中。那炮火雖烈,卻也不能怎樣加直軍以損害。雙方鏖戰了一日一夜,奉軍把所有的炮彈,已完全放完,此次戰役,西人觀戰,皆謂各guo戰爭,從無用炮火如奉軍此次之厲害者,可見奉軍致敗之因,而……

民國演義第132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32回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