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民國演義>第136回第2小節

《民國演義》第136回

第2小節
蔡東藩作品

  [續民國演義第136回上一小節]等再三相勸,中山只是執意不從。樹巍見他堅決如此,知道不是言語所可爭,也不管什麼,便上前挽住中山的手,想用強力扶他老人家出去,一人作倡,人人應和,一時間七手八腳的把一位鎮定不屈的中山先生四面扶住,用力挽出公府。中山先生掙紮不tuo,只得和他們同走。先生不屈于強暴凶橫的威勢,卻屈于忠義懇摯的武力,爲之一笑。

  這時路上已布滿了粵軍的步哨,見了中山一行人,莫不仔細盤诘。幸喜林直勉口才很好,才得通過。剛到財政廳前,粵軍的大隊已經到來,衆人因被盤诘得厲害,不能通過,中山先生只得單身雜在粵軍之中,一同行走。先生向來非常鎮定,臨到大事的時候,更是從容不迫,粵軍只道是自己隊伍中人,並不疑心,比及到了永漢馬路出口,方才tuo險,便走到長堤海珠的海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溫樹德聽說中山到來,又驚又喜,驚的是粵軍必然確已發動,喜的是總統幸tuo虎口,當下忙忙的迎接到裏面,談了幾句。樹德道:“此地無險可守,萬一叛軍大隊攻擊,必又發生危險,不如到楚豫艦上,召集各艦長,商議一個討賊的計劃罷。”中山然其言,便和他一同到楚豫艦上,召集各艦長商議平逆之策,各艦長不消說,自然義憤填膺,誓死擁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第三天,有人從公府逃出,向中山陳訴粵軍的殘暴。中山先問五十多個衛隊的情形,那人道:“衛隊在觀音山粵秀樓附近,對抗了三四個鍾頭,叛軍沖鋒十多次,都被衛隊用手機關槍擊退。死傷的數目,總在三四百以上。後來因爲子彈缺乏,才被叛軍繳械。還有守衛公府的警衛團,和叛軍抵抗了十多個鍾頭,後來子彈告絕,全被繳械。繳械以後,叛軍又用機關槍掃射,全都被害了。”真可謂竭狠毒之能事,盡殘忍之大觀。中山太息不已,那人又道:“叛軍初時用速射炮注射公府,後來恐總統還在粵秀樓,又用煤油燒斷通公府的橋,以防總統出險。沿路伏著的叛軍更多,專等總統的汽車出來,突出截擊。後來始終沒見總統出府,還仔細搜檢了一回呢。”中山點頭微喟,揮手令退。

  那人去後,忽報外交總長伍廷芳和衛戍司令魏邦平來見。中山立刻傳見,兩人進內見了中山,便議論討平叛逆的事情。中山令魏邦平將所部集中大沙頭,策應海軍進攻陸上的叛軍,恢複廣州防地。魏邦平唯唯遵命,中山又向伍廷芳道:“今天我必須帶領艦隊,討平叛軍,否則中外人士,必定要笑我沒有戡亂之方,而且不知我行蹤所在,更易使革命志士渙散。始終見大持重,不靳靳于小節。假如畏懼暴力,蟄伏黃埔,不盡討賊職守,徒爲個人避難苟安之計,將怎樣曉示天下呢?”伍廷芳聽了非常贊服,立刻出艦登陸,通告各guo駐粵領事,嚴守中立。

  魏邦平也告辭而去。

  中山當即統率永豐、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廣玉、寶璧各艦出動,由黃埔經過車歪炮臺,駛至白鵝潭,當令各艦對大沙頭、白雲山、沙河、觀音山、五層樓等chu的粵軍發炮。粵軍因沒有障阻,不能抵抗,死傷的約達六七百人,大部頓時潰走。艦隊沿長堤向東前進,不料魏邦平所部陸軍,竟不能如期策應。粵軍乘勢複合,發炮抵抗。中山知道亂事不能即平,只得暫時率艦回至黃埔,商量第二次進剿方法。那陳炯明見海軍擁護中山,知道不收買海軍,決不能消滅中山的活動能力,便進行運動海軍中立。因海軍正在憤激的時候,急切未見效果,便勒軍廣州城內,實行其大放假的預約,搶掠燒殺,愈久愈烈,甚至白晝jian婬,肆無忌憚。有女子輪jian至五六次之多,腹脹如鼓而死者。殘酷的情形,令人聞之發指。中山在艦上聽見這些消息,愈加傷感,因陸軍力量薄弱,當即寫信給前敵李協和、許崇智、朱培德、黃大偉、梁鴻楷等,教他們迅速回粵平亂,有“堅守待援,以圖海陸夾攻,殲此叛逆,以彰法典”等語。自己又從楚豫艦移到永豐艦辦公。

  此時各chu起義的軍隊頗多,在黃埔一帶的,有徐樹榮、李天德、李安邦等所部約一千多人,軍威稍振。中山正思攻取魚珠、牛山各炮臺,爲掃滅叛軍的預備。忽然有人進來報說:“伍總長廷芳逝世。”不覺吃了一驚,把手中的筆,跌落地上,因流淚向左右說道:“本月十四日,廖仲恺因赴陳炯明惠州之約,不想被扣石龍,生死未蔔,已使我十分傷感,現在伍總長忽棄民衆托付的重任,先我而逝,豈不可傷?”海軍將士聽了,也十分悲憤,誓必討賊。廖仲恺被扣事,亦屬重要,述諸總理口中,亦省筆之法也。並全ti填寫誓約,加入中華革命dang,表示服從總統,始終不渝的決心。這時粵軍運動海軍,正在猛進,故各艦中的不良官長,已頗有不穩的舉動,因此也有帶兵來問中山道:“我們官長和叛軍訂立條約,是不是已得到總統的許可?”中山不好明言,又不願追問,只微微點頭而已。此等chu不但顯見中山之仁厚寬大,其智慮亦非常人所及。蓋如一追問或明言己所不許,則事必立刻決裂矣。海圻各艦兵士,以此都疑心溫司令有不利中山之舉,要想拒絕司令回艦。中山聞知,再三調解,方才沒有實現。其實這時的海陸軍有顯明從逆的,有態度暗昧,主張中立的,不過尚在醞釀之中,尚未完全成爲事實。所以中山惟出以鎮靜,全以至誠示人,大義感人,以期衆人感動,不爲賊用。陳炯明此時本在暗中cao縱指示叛軍的行動,並不曾公然露面,但是輿論上已唾罵得非常厲害。陳炯明沒法,只得差锺惶可帶了自己的qin筆信,到永豐艦上,晉谒總統,懇求和解。原信道:

  大總統鈞鑒:guo事至此,痛心何極!炯雖下野,萬難辭咎。自十六日奉到鈞谕,而省變已作,挽救無及矣。連日焦思苦慮,不得其道而行。惟念十年患難相從,此心未敢絲毫有負鈞座,不圖兵柄現已解除,此正怨尤語也。而事變之來,仍集一身,chu境至此,亦雲苦矣。現惟懇請開示一途,俾得遵行,庶北征部隊,免至相戕,保全人道,以召天和。guo難方殷,此後圖報,爲日正長也。專此即請鈞安。

  陳炯明敬啓。六月二十九日晚。

  中山見了這封信,還沒下什麼斷語,忽然魏邦平來見,中山便把這封信交給他看。魏邦平把信看了一遍道:“看他這封信,也還說得很懇切,或者有些誠意,不知總統可准調解?”中山正se道:“當初宋亡的時候,陸秀夫恐帝受辱,甚至負之投shui而死。魏同志!今日之事,不可讓先烈專美于前,我雖才疏,也不敢不以文天祥自勉。宋代之亡,尚有文、陸,明代之亡,也有史可法等,如民guo亡的時候,沒有文天祥、陸秀夫這樣的人,怎樣對得住爲民guo而死的無數同志,作將來guo民的模範?既自汙民guo十一年來莊嚴璨爛的曆史,又自負三十年來效死民guo的初心,還成什麼話?”聲裂金石,語驚鬼神。魏邦平見中山說得十分嚴正,不覺勃然變se。正是:

  正語忽聞嚴斧钺,厚顔應須冷冰霜。

  未知他如何回答,且看下回分解。

  ----------

  以中山先生之仁厚寬大,而竟有利用其仁厚寬大,以逞其幹法亂紀悖逆不道之事者,則信乎叔世人心之不足恃,而君子之不易爲也。然而盤根錯節,正以造成偉大人物之偉大曆史,而最後勝利亦終cao于偉大人物之手。彼yin賊險狠之小人,徒爲名教罪人,天壤魔蠢而已。吾人觀于先生與陳氏之事,乃又覺君子不易爲而可爲,小人可爲而終不可爲也。

……

《民國演義》第136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137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民國演義》第137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