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民國演義>第42回第2小節

《民國演義》第42回

第2小節
蔡東藩作品

  [續民國演義第42回上一小節]

  (第一號)日本guo政府及中guo政府,互願維持東亞全局之和平,並期將現在兩guo友好善鄰之關系,益加鞏固,茲議定條款如下:(一)中guo政府,允諾日後日本guo政府擬向德guo政府協定之所有德guo關于山東省所得各種權利利益讓與等項,概行承認。(二)中guo政府,允諾凡山東省內,並其沿海一帶土地及島嶼,概不讓與或租與他guo。(三)中guo政府,允准日本建造由煙臺或龍口接連膠濟路線之鐵路。(四)中guo政府,允諾爲外guo人居住貿易起見,從速自開山東省內各主要城市,作爲商埠。

  其應開地方,另行協定。

  (第二號)日本guo政府及中guo政府,因中guo向認日本guo在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享有優越地位,茲議定條件如下:

  (一)兩訂約guo互相協定,將旅順、大連租借期限,並南滿洲及安奉兩鐵路期限,均展至九十九年爲期。

  (二)日本guo臣民,在南滿洲東內蒙古,蓋造商工業應用之房廠,或爲耕作,可得其需要土地之租借權,或所有權。(三)日本guo臣民,得在南滿洲東內蒙古,任便居住往來,並經營商工業等各項生意。(四)中guo政府,允將在南滿洲及東內蒙古各礦開采權。至于擬開各礦,另行商訂。(五)中guo政府,允于下開各項,先經日本guo政府同意,然後辦理。(甲)在南滿洲及東內蒙古,允准他guo人建造鐵路,或爲建造鐵路向他guo借用款項之時。(乙)將南滿洲及東內蒙古各項稅課作抵,向他guo借債之時。(六)中guo政府,允諾如在南滿洲及東內蒙古,聘用政治財政軍事各顧問教習,必須先向日本guo政府商議。(七)中guo政府,允將吉長鐵路辦理經營事宜,委任日本guo政府,其年限自本年畫押日起,以九十九年爲期。

  (第三號)日本guo政府及中guo政府,因現在日本guo資本家,與漢冶萍公司有密切關系,願增進兩guo公同利益,茲議定條款如下:(一)兩締約guo互相約定,俟將來相當機會,將漢冶萍公司作爲兩guo合辦事業,並允如未經日本guo政府同意,所有屬于該公司一切權利産業,中guo政府,不得自行chu分,亦不得使該公司任意chu分。(二)中guo政府允准,所有屬于漢冶萍公司各礦之附近礦山,如未經該公司同意,一概不准該公司以外之人開采。並允此外有所措辦,無論直接間接,對該公司恐有影響之舉,必須先經該公司同意。

  (第四號)日本guo政府及中guo政府,爲切實保全中guo領土之目的,茲訂立專條如下:中guo政府允准,所有中guo沿岸港灣及島嶼,概不讓與或租與他guo

  (第五號)(一)在中guo中央政府,須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爲政治財政軍事等各顧問。(二)所有在中guo內地所設日本病院寺院學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權。(三)向來中日兩guo,屢起警察案件,釀成爭釁,故須將必要地之警察,作爲中日合辦,或在此等地方之警察官署,聘用多數日本人,籌畫改良中guo警察機關。(四)由日本采辦一定數量之軍械。(譬如在中guo政府所需軍械之半數以上。)或在中guo設立中日合辦之軍械廠,聘用日本技師,並采買日本材料。(五)允將接連武昌,與九江、南昌路線之鐵路,及南昌、杭州間與南昌、chao州間之鐵路權,許與日本guo。(六)在福建省內籌辦鐵路礦山及整頓海口(船廠在內),如需外guo資本之時,先向日本guo協議。(七)允認日本人在中guo有布教之權。

  如上所述,第一號分四款,是謀吞山東,第二號分七款,是謀占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第三號分二款,是謀並漢冶萍公司,第四號專件,及第五號七款,簡直是要將中guo主權,讓與日本,不啻爲日本的保護guo了。總括數語,以便guo民記憶。中guo人民,多至四百余兆,雖有一大半愚弱,究竟還有幾個熱心的志士,勇敢的guo民,一經覽到二十一條件,群以爲亡guo慘兆,就在目前,于是奔走呼號,力圖挽救,有刺血上書的,有斷指演說的,有情願毀家纾難,儲金救guo的;什麼抵製日貨,什麼組織民團,鬧得全guo不安,差不多有天翻地覆的景象。就是外guo輿論,亦多诋斥日本,說他非理要求。獨袁總統高坐中央,從容自若,今日授幾個卿大夫,明日頒幾條新法例,幾似確有把握,毫不張皇。至三月五日以後,外交總長陸徵祥等,邀日置益至署,開正式談判。日置益咆哮如故,經陸總長等低首下心,願將條款中第(一)(二)(三)號,酌量承認。日置益尚未肯幹休。各省人民,熱度愈高,每日馳電到京,爭請拒約。袁總統尚電饬各省官吏,令他嚴加取締,所有議約事件,誓當力爭,不輕承認。外交部亦電達各省,略言:“日本條款,正在嚴重交涉,不肯放棄主權”等語。無如條約讓步的消息,已約略傳將出來,各省將軍巡按使,亦有些忍耐不住,便由江蘇將軍馮guo璋,聯絡十九省將軍,一一具銜,電達中央。略雲:

  日款發生,亡guo預兆。guo家既chu如此危險之地位,guo璋等對于中華民guo,同膺捍衛之責,義不容袖手旁觀,一任神州之陸沈,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guo璋等分屬軍人,必盡其軍人救guo之天職,凡慾破壞吾guo領土之完全者,吾輩軍人,必以死力拒之。誠能若此,何至亡guo。中guo雖弱,但其guo民尚能投袂奮起,以身殉guo,所望大總統與政府,群起嚴詞峻拒,勿稍畏葸,我軍民等當始終爲後盾也。乞鑒察!

  又電致外交部雲:

  中日交涉發生,各省人民,具愛guo熱心,紛紛電請拒絕,暨呈遞條陳意見書者,計先後二百余起,不聞貴部一置可否于其間。在無知人民,議論紛纭,謂政府諱莫如深,甘心媚外。惟是外交公例,有應守秘密之義務,貴部核議之事件,固未便宣布guo內,在大部爲guo家代表,當交涉之沖,任交涉大事,應如何上保主權,下顧輿情,折沖樽俎,化幹戈爲玉帛,以慰京外人民之希望。疊據貴部宣言,亦明明自命爲鞠躬盡瘁,嚴重交涉,不肯放棄主權之利。guo璋等聞言之下,欽佩莫名,乃何以按之事實,迥不相同?全案尚未了結,而權利之喪失,已複不少,下此更不忍言。且guo際交涉,爲何等事?此次要索條件,又爲何等事?豈得輕圖一時之省事,贻中guo將來莫大之隱憂?如果喪失主權,則日後guo家淪于附屬,所以爲民guo前途危,爲大部當局惜,而不能無疑焉。目前討論條件,尚可以口she力爭,爲杜弊防患之本,如使條約成立,則將來日人之照約行爲,尚不知有何能力,足以製止?況在修正期限之時,豈容一味退讓?想大部辦理交涉之初,具何等毅力苦心,以情理度之,必不出此。

  然責備賢者,春秋之義,以大部之明,或不至墮日人術中,質其條約上之精神,以爲我允其要求,彼當爲我保全領土之完全。然以中guoshui陸之廣大,縱有事故,日人有何兵力,足以保我而無失?現邦交素睦,尚爲此極酷烈之要求,一有微勞,勢必無以複加,而問罪立至。用敢不揣冒昧,備詞質問,並聯合各省,聯絡防務,爲外交後盾,望勿畏強禦,按以公法,權以公理,和平解決,是所厚望。至內容如何辦法,仍乞秘密示知,不勝翹企之至!

  此外如長江巡閱使張勳,及廣東惠州鎮守使龍觐光等,亦均通電政府,決請拒約。還有陸軍總長段祺瑞,且因中央電達各省,憤然主戰。正是:

  強權世界無公理,民guo幹城有武夫。

  慾知袁總統如何主張,且至下回續敘。

  ----------

  日本公使日置益,提出二十一條件,不交我guo外交部,竟面遞袁總統,是已可見日人之用心,爲袁氏稱帝之交換條件,故直接與老袁交涉,不必依guo際公法,須與外交部磋議也。迨袁氏以條件嚴酷,乃執外交部三字以相饷,而日使至外交部,即有秘密之囑告,秘密秘密,此二字中,非含有極大關系欤?且日使囑守秘密,而老袁果惟命是從,雙方會議數次,而全guo人士,尚未知條件之內容,迨經外報宣布,輿論譁然,即官僚派人,亦多極力反對。試觀十九省將軍之聯銜拒約,見得人心未死,公道猶存,爲老袁計,不即當看風轉舵,臨崖勒馬耶?乃及此而猶不悟,而袁氏真愚矣,而日人之威嚇脅迫,乃因此而益甚矣。嗚呼哀哉!是正民guo之氣數!

……

《民國演義》第42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43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民國演義》第43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