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民國演義>第53回

《民國演義》第53回

蔡東藩作品

  卻說蔡锷至總統府,當由朱、王二人,先行入報,並談及蔡寓情形。袁總統道:“我道他有幹練才,可與辦guo家大事,誰知他尚未能治家呢。”慢著,你也未必能治家。當下傳見蔡锷,锷入谒後,老袁也不去問他家事,但雲:“早晨進來,我尚未起,究竟爲什麼事件,須待商議?”锷即以各省界畫,亟待派員調查,應請大總統簡派等情。老袁道:“我道是何等重事,若爲了經界事件,你不妨擬定數員,由我過印,便好派去。”锷乃應諾。老袁又顧及王、朱二人道:“guo民代表大會,究若何了?”朱啓钤道:“近接各省來電,籌備選舉投票,已有端倪,不日當可蒇事了。”老袁又道:“近省當容易了事,遠省恐一時難了呢。”言已,向蔡锷注視半晌,王揖唐已從旁窺著,便道:“省份最遠,莫如滇南,松坡在滇有年,且與唐、任諸人,素稱莫逆,何勿致書一催,叫他趕辦呢。”蔡锷便接著道:“正是,锷即去發一密電,催他便了。”老袁道:“聞上海的亞細亞報館,屢有人抛擲炸彈,館中人役,有炸死的,有擊傷的,分明是亂dang橫行,擾害治安,實在要嚴行緝辦,盡力芟除方好哩。”殺不盡的亂dang,爲之奈何。王揖唐道:“該報館內總主筆薛子奇,曾有急電傳來,該報于十月十日出版,次日晚間,即發生炸彈案,被炸斃命,共有三人,擊傷約四五人,虧得沒有重要人物。近日又發現二次炸彈,幸無傷害。該報館日夕加防,中外巡捕,分站如林,想從此可免他慮呢。”亞細亞報館炸彈案,借此略略敘過。老袁又道:“上海各報,對著帝製問題,不知若何說法?”王揖唐道:“聞各報也贊成帝製,並沒有甚麼異論呢。”老袁拈著須道:“人心如此,天命攸歸,亂dang其奈我何呢?”仿佛新莽。蔡锷聽不下去,只托言出外發電,先行辭退。

  朱、王二人,又頌揚數語,隨即告辭。

  蔡锷既出總統府,忙到電局中發一密電,拍致雲南將軍唐繼堯,及巡按任可澄兩人,文中說是:“帝製將成,速即籌備”八字。這八字所寓的意思,是叫唐、任籌備兵力,並不是籌備選舉,看官不要誤會。只當時蔡锷發電,是奉袁氏命令,偵吏自然不去檢查,況只說“籌備”二字,語意含糊得很,就使被人察覺,也沒甚妨礙,自密電發出後,匆匆歸寓,特屬妥人王伯群,密詣雲南,叫他面達唐、任,速即備兵舉義,自己當即日來滇,贊助獨立等語。伯群去後,他稍稍放下了心,專意伺隙出都,事且慢表。

  且說guo務卿徐世昌,見袁總統一意爲帝,始終不悟,意慾繼李經羲、張謇諸人的後塵,潔身出京,免爲世诟。但恐老袁猜忌太深,疑有他志,反爲不妙,因此于無法中想了一法,借著老病二字,作爲話柄,向袁請假。袁總統不得不准,且命他出赴天津,靜養數天,俟舊病全愈,再行來京供職。這數語正中徐氏心懷,樂得tuo離穢濁,去做幾口閑散的人物。袁氏之命徐赴津,恐其聯段爲變,否則何必替他擇地。這guo務卿的職務,遂命陸徵祥兼代。陸本是個好好先生,袁總統叫做什麼,他也便做什麼。過了兩三天,又由總統府中,派委董康、蔡寶善、麥秩嚴、夏寅官、傅增湘等,稽查guo民代表選舉事務,一面催促各省,速定選舉代表投票日期,及決定guoti投票日期。當時函電紛馳,內出外入,無非是強jian民意的辦法。董康、蔡寶善等,且因各省複報投票期間,遲速不一,複商令辦理guo民會議事務局,電咨各省,限定兩次投票期間,自十月二十八日起,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不得延誤。至最關緊要的又有兩電,文字很多,小子但將最要數語,分錄如下:

  按參政院代行立法院原咨,內稱:本月十九日開會討論,佥以全guoguo民前後請願,系請速定君主立憲,guo民代表大會投票,應即以君主立憲爲標題,票面應印刷君主立憲四字,投票者如贊成君主立憲,即寫“贊成”二字,如反對君主立憲,即寫“反對”二字。至票紙格式,應由辦理guo民會議事務局擬定,轉知各監督辦理。當經本院依法議決,相應咨請大總統查照施行等因,奉交到局。除咨行外,合亟遵照電行各監督查照,先期敬謹將君主立憲四字,標題印刷于投票紙,钤蓋監督印信,並于決定guoti投票日期,示guo民代表一ti遵行。

  前電計達,茲由同人公擬投票後,應辦事件如下:

  (一)投票決定guoti後,須用guo民代表大會名義,報告票數于元首及參政院;(二)guo民代表大會推戴電中,須有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爲中華帝guo皇帝字樣:(三)委任參政院爲guo民代表大會總代表電,須用各省guo民大會名義。此三項均當預擬電聞。投票畢,交各代表閱過簽名,即日電達。至商軍政各界推戴電,簽名者愈多愈妙。投票後,三日內必須電告中央。將來宣诏登極時,guo民代表大會,及商軍政各界慶祝書,亦請預擬備用,特此電聞。

  各省將軍巡按使,疊接各電,有幾個敬謹從命,有幾個未以爲是,但也不敢抗議,樂得扯著順風旗,備辦起來。誰知guo內尚未起風chaoguo外已突來警耗,日、英、俄三guo公使,先後到外交部,幹涉政ti,接連是沈、意兩guo,亦加入警告,又惹起一場外交問題來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相傳五九條約,老袁違背民意,私允日本種種要索。應四十四回。他的意思,無非想日本幫忙,爲實行帝製的護身符。所以帝製發現,日使日置益氏,動身歸guo,中外人士,多疑老袁授意日使,要他返商政府,表示贊同。但外交總長陸徵祥,及次長曹汝霖,並未受過袁氏囑托,與日使暗通關節,此次聞著謠言,曾在公會席間,當衆宣言道:“中日交涉方了,又倡出帝製問題,恐外人未必承認,這個難題目,我等卻不能再做呢。”這一席話,分明是自釋嫌疑,偏被袁氏聞知,即取出勳二三位的名目,分賞陸、曹,不值銅錢的勳位,樂得濫給。並宣召兩人入內,密與語道:“外交一面,我已辦妥,你等可不必管了。”陸、曹二人,唯唯而出,總道是安排妥當,不勞費心,哪知十月二十八日午後一點鍾,駐京日本代理公使,暨英、俄兩公使,同至外交部,訪會外交總長。陸徵祥當然接見,彼此坐定,即由日本代理公使開口道:“貴guo近日,籌辦帝製,真是忙碌得很,但裏面反對的人,也很不少,倘或帝製實行,恐要發生事變。現在歐戰未了,各guo都靜待和平,萬一貴guo有變亂情形,不但是貴guo不幸,就是敝guo亦很加憂慮。本代使接奉敝政府文件,勸告貴guo,請貴政府注意。”言畢,即從袖中取出警告文來,當由陸總長接著,交與翻譯員譯作華文。英公使徐徐說道:“日本代表的通告,本公使亦具同情。”俄公使……

民國演義第53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53回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