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民四年十一月中,正各省將軍巡按使,製造民意,紛紛投票的時候,結果是全
代表,選就了一千九百九十三人。至解決
,卻是全
一致,贊成君主立憲。當下由各省馳電到來,京中一班攀龍附鳳的人物,統是歡喜不盡。老袁此時不知喜歡的什麼相似。袁總統即命財政部連撥若幹款項,寄交各省,作爲各代表路費,即日到京,再由參政院中,舉行全
民代表大會,申決
,及公上推戴書。那知朱啓钤、周自齊等,已早有密電傳達外省,叫他預備
民推戴書。真會巴結。電文雲:
各省將軍巡按使鑒:投票解決後,應用之
民推戴文內,有必須照敘字樣,曰:
民代表等,謹以
民公意,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爲中華帝
皇帝,並以
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此四十五字,萬勿絲毫更改爲要。再此種推戴書,在
未解決之前,希萬分秘密,並盼先複。至奏折一切格式,均照舊例,惟跪奏改爲謹奏;其他儀式,俟擬定再行通告。啓钤、自齊、士诒、鎮芳、忠樞、在禮、乃寬、士钰、震春、炳湘印。
自各省接到此電,便把那依樣葫蘆,描畫起來,當將電文中四十五字,列入推戴書中,一字不易,再添了幾句起末文,拍電進去。還有直隸巡按使朱家寶,居然首先稱臣,于十一月二十八日,爲著地方政務,上了三折,統是改呈爲奏,起首稱臣朱家寶,末稱伏乞皇帝陛下聖鑒等語。未奉明令,即稱帝稱臣,可謂忠臣第一。老袁並不指斥,已是實行承認。轉眼間又過十天,各省民代表,均領了公文路費,陸續到京,各路火車,統有招待的專使,酬應非常周到。京城裏面的招待所,更布置得裝潢燦爛,目眩神迷。這等
民代表,趨入所中,幾疑身到華胥,仿佛別有天地。到了十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時,參政院中,召集全
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申決
投票。各參政員全
到齊,只有黎元洪請假未到,院外大排軍警,看似歡迎代表,實是監督代表。那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曉得什麼玄妙,一個個魚貫而入。到了會場,但見中間擁著兩個大匦,左匦上貼著君憲兩字,右匦上貼著共和兩字,當有一班招待人員,與各代表附耳密談。各代表均唯唯從命,大家領票照書,均向左匦投入,至開匦驗票,左匦中一紙不少,足足有一千九百九十三票,統是贊成君憲。右匦中當然不必開驗,便照例宣布:大衆呼了三聲“帝
萬歲”。參政員楊度、孫毓筠,就乘此提議道:“全
代表,既一致贊成君憲,應即奉當今袁大總統爲皇帝。”大衆拍手贊成。楊度、孫毓筠又道:“本院由各省委托,爲全
總代表,尤應用總代表名義,恭上推戴書。”大衆又一齊拍手。于是推秘書員起草,那秘書員成竹在
,才高倚馬,立刻草成八九百字,即向大衆朗讀道:
奏爲已定,天命攸歸,全
商民,籲登大位,以定
基,合詞仰乞聖鑒事。竊據京兆,各直省,各特別行政區域,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回疆、滿蒙八旗,全
商會,及華僑有勳勞于
家,碩學通儒各代表等,投票決定
,全數主張君主立憲,業經代行立法院咨陳政府在案。同時據京兆,各直省,各特別行政區域,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回疆、滿蒙八旗,全
商會,及華僑有勳勞于
家,碩學通儒各代表等,各具推戴書,均據稱:“
民公意,恭戴今大總統袁公世凱爲中華帝
皇帝,並以
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等因。兼由各
民大會委托代行立法院爲總代表,以全
民意,籲請皇帝登極前來。竊維帝王受命,統一區夏,必以至仁複民而育物,又必以神武戡亂而定功。《書》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詩》曰:“燕及皇天,克昌厥後。”蓋惟應天以順人,是以人歸而天與也。溯自清帝失政,民罹
火,呼籲罔應,潰決勢成,罪已而民不懷,命將而師不武。我聖主應運一出,薄海景從,逆者革心,順者效命。岌然將傾之
家,我聖主實奠安之。
斯時清帝不得已而遜位,皇天景命,始集于聖主,我聖主有而弗居也。南京倉猝草創政府,徒用事,舉非其人,民心皇皇,無所托命,我聖主至德所複,迩安遠懷,去暴歸仁,若
之就下,孑然待盡之人民,惟我聖主實蘇息之。斯時南京政府,不得已而解散,皇天景命,再集于我聖主,我聖主仍有而弗居也。民
告成,四方和惠,群醜竊柄,怙惡不悛,安忍阻兵,自逃複載。我聖主赫然震怒,臨之以威,天討所加,五旬底定,以至仁而伐不仁,蓋有征而必無戰。慕義向化者,先歸而蒙福,迷複不遠者,後至而洗心,皆我聖主實撫育而安全之。斯時大難既平,全
統一,皇天景命,三集于我聖主,我聖主固執謙德,又仍有而弗居也。夫惟煌煌帝谛,聖人無利天下之心,而天施地生,兆民必歸一人之德。往者
家初建,參議院議員,推舉臨時大總統,斯時全
人心,鹹歸于我聖主,
運于以肇興。繼此
會成立,參議院衆議員,推舉大總統,全
人心,又鹹歸于我聖主,
基于以大定。然共和
,不適
情,上無以建保世滋大之弘規,下無以謀長治久安之樂利,蓋惟民心有所舍也,則必有所取,有所去也,則必有所歸。今者天牖民衷,全
一心,以建立帝
,民歸盛德,又全
一心以推戴皇帝。我中華文明禮義,爲五千年帝製之古邦,我皇帝睿智聖武,爲億萬姓歸心之元首。伏維仰承帝眷,俯順輿情,登大寶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經綸六合。軒帝神明之胄,宜建極以承天,姒後繼及之規,實撫民而長世。謹奏。
讀畢,大衆無不贊成,即刻通過,複齊呼“皇帝萬歲”三聲。自九點鍾起,至十一點半鍾,已經手續完備,大衆當即散會,回寓午餐去了。下午一點鍾,秘書員已繕好奏折,即刻進呈,哪知奏折才呈,申令即下,卻教他另行推戴,把那推戴書發還。還要裝腔。其文雲:
(上略)查《約法》內載民之主權,本于
民之全
。既經
民代表大會,全
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余地。惟推戴一舉,無任惶駭。天生民而立之君,天命不易,惟有豐功盛德者,始足以居之。
本大總統從政,垂三十年,疊經事變,初無建樹,改造民,已曆四稔。憂患紛乘,愆尤叢集。救過不贍,圖治未遑,豈有功業足以稱述?前此隱迹洹上,本已無志問世,遭遇時變,謬爲衆論所推,不得不勉出維持,舍身救
。然辛亥之冬,曾居政要,上無裨于
計,下無濟于民生,追懷故君,已多慚疚。今若驟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無慚者也。致治保邦,首重大信,……
民國演義第55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